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清代的一部重要世情小说,《姑妄言》自问世以来就在小说正文间附有署名林钝翁的评点;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评点者林钝翁与作者曹去晶之间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二者就是同一人。这种微妙的关系造成评点者的评点主旨与小说本身主题带有相近的指涉意向。受此影响,《姑妄言》的评点思想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劝化世人的"婆心说"、愤世嫉俗的"炎凉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呼应作品所提出的"妄言"之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系统。  相似文献   

2.
《姑妄言》乃是清朝初年所出现的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世情小说,其评语亦与小说本身互为犄角,相互照应,对作品的指导思想和建构方法等皆有揭示和阐释,其中关于小说人物塑造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评点者对于小说人物的评论切合其自身在小说文本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人物在作者依据自身信仰和审美需求所实行的操控之下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代雍正年间突现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姑妄言》自被发现以来就引发了学界的持续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姑妄言》在其小说文本之间还附有署名林钝翁的评点,这些评点对小说在情节结构的设定中所体现的艺术技巧多有详述,其中所体现的理论既有对金圣叹所批《水浒》及张竹坡所批《金瓶》的仿效,又有在此基础上的自觉创新,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的长篇小说<姑妄言>的发现,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丰富的戏曲表现无疑也是对中国古代戏曲史的一次充实.挖掘并研究<姑妄言>中的戏曲材料,对理解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的相互影响,还原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场景,显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姑妄言》是失传已久的清初艳情小说。它的作者曹去晶是康熙年间长期生活在苏杭一带的下层文人。《姑妄言》是“古本色情小说中集大成之作”,其性描写的大胆,说明清初市井审美趣味与明末并无本质区别,也说明清初小说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晚明启蒙思想的遗产。曹去晶以因果轮回观念来建构小说情节的框架,企图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但他无力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这只能从对整个封建末世失望的伤感文学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儒林外史》、《红楼楼》等现实批判主义巨著,正是在这一伤感主义之潮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王正兵 《华章》2007,(8):80-81
曹去晶的<姑妄盲>是继<金瓶梅>之后中国小说史上出现的又一部世情小说,在反映明末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无疑不客轻视;<姑妄言>具有强烈的喜剧性,其喜剧手段主要有:设置戏剧亿情节和喜剧型人物,运用相映成趣和反复渲染等方法以及采用本色化的语言形式,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喜剧艺术的一次丰富.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姑妄言》,是介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又一部世情小说奇书,并在《金瓶梅》等章回名著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也有明显的启示和影响。在艺术上,《姑妄言》在章回体式,人物塑造,心理刻画,环境描写以及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姑妄言》,除了给我们讲叙曲折离奇的故事外,小说家曹去晶相对地忠实记录了当时南京的世风人情与社会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对南京回族的民俗文化、宗教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多有涉及,这就为明清时期的回族研究尤其南京回族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动史料。  相似文献   

9.
人物技法是小说人物塑造规律的整体归纳,《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寻绎作者塑造人物的技法。他们就人物形象的传神效应、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人物关系设置等命题的探究,发掘小说人物塑造相对自足的演变规律,凸显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艺术辩证法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主要分析《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寓意和反讽艺术。两书分别在欲和情的漩涡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现实社会的描写,从而寄寓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悯。另外,两书均以强烈的反讽意味,对污浊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颠覆。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红楼爹》、《儒林外史》沿用民族传统谐音寓意手法,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它不等同干一般浅俗的文字调仉。《金瓶梅》、《儒林外史》均以人名谐音寓意,标识各种人物的品性或遭际。《红楼爹》突破了单纯的人名寓意的局限,人、事、物、词语皆有寓意,形式多样,手法精妙,寓意深刻,具有标识人物性格、命运,点明创作宗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四个部分剖论《金瓶梅》寓意:其一,对清人张竹坡《寓意说》进行再认识,肯定其首功,指数其不足;其二,由“符号寓意”入手,指出《金瓶梅》浅层寓意的各种状态;其三,论《金瓶梅》的深层寓意,即事寓、人寓、结构寓等;其四,对从寓意作入视角认识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辨,指出“文本”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竹坡认为小说人物的塑造应以“情理”为出发点,须合乎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在具体的方法上,他强调要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突显其性格。  相似文献   

14.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文字总约十几万字。其形式大致为书首专论;回首与回中总评,和文间夹批、旁批、眉批、圈点等三大类。属于专论的,就有《杂录小引》、《金瓶梅寓意说》《冷热金针》、《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苦孝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多向挖掘文本意旨,凸显《金瓶梅》广泛的意义承载。市井风貌是小说题旨的外在表现,劝惩之旨突出小说文本的功能效应,泄愤说则为文本最为内在的题旨指向。《金瓶梅》评点者的题旨论述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成为小说家体验崇高的方式,焕化成评点者生命精神的存在表征。  相似文献   

16.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其中的世情说、人物塑造及审丑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潘承玉 《文教资料》2001,(5):147-148
二十四卷白话通俗小说《姑妄言》的排印出版和价值评估,是近年明清小说研究界较受瞩目的事件之一。众所周知,该书卷首作者曹去晶自序署年为雍正庚戌(八年,1730),因此,可算清初的一部重要稗官小说。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康熙稗坛还有另一种《姑妄言》,为文言志怪小说集,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与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等书未见著录。 书见康熙间刻潘耒《邃初堂文集》卷七《姑妄言序》; 天地之间,有人斯有物,有幽斯有明,人物一气 也,幽明一理也。物怪之变,不可肚穷,然九鼎得而铸 之,《山经》得而言之…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人们对其书名寓意的理解则歧义纷纭,归纳言之,约有五端。其一,书名是由西门庆所宠之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组合而成。明代袁中道《游居柿录》云:“所云‘金’者,即金莲也;‘瓶’者,李瓶儿也;‘梅’者,春梅婢也。”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阐论尤深:“然作者亦自有意,盖为世戒,非世劝也。如诸妇多矣,而独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命名者,亦楚《祷杌》之意也。盖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较诸妇为更惨耳。借西门庆以描画世之大净,应伯爵以描画世之小丑,诸淫妇以描画世之丑婆、净婆,令人读之汗下。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鲁迅先生《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亦直截了当地指出:“因为这书中的潘金莲、李瓶儿、春梅,都是重要人物,所以书名就叫《金瓶梅》。”其二,盂昭连先生《漫话金瓶梅》则认为,从象征的意义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关于"歪剌骨"这一詈语引申义的理据来源问题,存在着很多不同说法,笔者分析后赞同"歪剌骨"是和女人的脚不正有关的观点,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论证说明,还进行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中的句末“着”是一个粘着性的定位语素,常用于表示事件未然的句子,表示说话人对若干件事情先后的排序;带句末“着”的句子所表示的事情一般在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