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名作为语言符号,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广西"X塘"类地名出发,考察其透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广西"X塘"类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发展,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正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符号,同时也蕴含着这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地名的形成大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背景,或因山,或因水,或因人,或因事,或因方位,或因物产等等,是这个地方的特定客观条件促成了该地名称的出现。"漯河"地名的形成则不同于以上者,走出了一条较为独特的道路。本文就此作一番探究,重现"漯河"地名的形成轨迹。一、"漯"字在中国古籍中的出现及其意义"漯"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字,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尚书》记"漯"在《禹贡》篇:"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本文以云南省河口县的壮族语音译地名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地民族语地名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王晓 《现代语文》2013,(4):117-122
地名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远古之人,依水而居,逐步繁衍。兰溪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一规律。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解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一个可以流传下来的地名,总会有一定的文化蕴含。兰溪的地名,大到兰溪市,中到街道、乡镇,小到村庄、巷弄,"水"的影子无处不在,每个地名都透出特有的水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地名作为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地理学科学习中的识记内容,区域地理知识几乎都和地名联系在一起,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地名,就难以了解和表达区域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典籍记载与当代地名用语可知,徽州地名所使用的"源"、"洞"均为徽语方言词,指称"山谷中狭长型平原"并转指坐落其中的村落。但二者在出现早晚、存在长短及分布区域等方面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按规则,单位名称的简称即为该单位的中文符号,如压强单位Pa的中文名称为帕斯卡,其简称"帕"即为Pa的中文符号。"℃"的中文名称为摄氏度,而摄氏度没有简称,所以,"摄氏度"就是摄氏温度单位"℃"的中文符号;然而,"℃"是一个特殊的单位符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它还"可作为中文符号使用,可与其他中文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可见,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2,(9):50
"√"被称为"对号",读时称"勾儿"、"对勾",表示完全正确,是教师批阅作业时统一使用的符号之一。这个符号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血统,在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生活中都被广泛使用着。那么在哪些场合会使用这个符号呢?一、文告最典型的如判决书。古代执行死刑,司法程序规定须由刑部呈请皇帝"勾决"。现代法院在公布死刑公告时,也在犯人的名字上画一个大红勾。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民众约定俗成的产物,是特殊的交际符号。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地名具有其自身的语法特征和用词倾向。东安县是湖南省永州市的下辖县,通过统计分析得知:在语法特征上,东安村落地名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组成。在词汇使用上,东安村落地名偏向使用动植物词、颜色词、方位词等。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8,(12)
"√"被称为"对号"或"对勾",表示完全正确,是中国教师批阅作业时统一使用的符号之一。与之相对的符号是"×"。叫做"叉"。对号这个符号并非从国外引进,而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出现的一种文化事项,是对一具体居住空间、地理方位或行政区域的指称。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地名不仅是一个空间方位的符号,更是对这一空间区域内人与物的总称。地名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相应变化,不同称谓的出现既具时代背景,也存在着多重历史叙事。文章以云南建水县的地名为切入点,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再释地名的历史叙事,在此意义上地名史也是地方社会史。  相似文献   

13.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之前,岭南有不少"高"字作词首和含有"凉(梁)"字的地名,如"高凉"和"陆梁"等,这类地名,许多专家学者曾作过考证和分析。文章从古越语的角度,以"高凉(梁)""陆梁"为例子,分析这些地名的含义,指出"高凉(梁)"是黄壮和白壮族人的含义,对研究岭南文化语言和历史具有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词中的"南浦"本为地名,经过众多文人的反复使用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接受了楚辞文化的影响和"水"文化的映射,层层积累下丰富的意蕴,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学意象,其主要情感意蕴是离愁和怀人。  相似文献   

17.
以"某澨"作为地名,主要分布在从郧县到宜城的汉水中游及其支流地区,是较有楚国地域特色的地名命名方式."澨"本义在秦汉时期的地名中有短暂流传,两汉以后被泛泛地解释为水边之地或自然堤防,造成了"澨"字原始内涵的丧失.除了作为自然地理述称外,"澨"还是人类最早居住和经常有军事活动的地方,但由于使用区域的局限,它没有从纯粹的自然地理述称转变为人文地理的统称.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因此地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翻译地名时,译者须考虑原地名国家的区域文化及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带来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对菲律宾地名的研究较少,地名译名还有待规范。文章强调区域文化和文化互鉴对地名翻译的重要性,旨在从区域文化和文化互鉴背景下探讨菲律宾地名汉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地名为据来考察地方区域文化是基于一种人类文化学的理念:地名之来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环境,人们对所在区域的认知与命名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地名自然必有其鲜明的历史特征。从人类学视野的角度,将雷州半岛某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有助于认识本区域某段历史。"红毛番岭"地名考察表明,明清时期雷州半岛曾与欧洲发生通航往来的历史,反映在地方文化上,区域内存在多处带有欧洲色彩的地名。"番"字地名特征深刻地反映了这段历史交往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们用来区别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记,具有语言符号的特点。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栖霞市蛇窝泊镇地名的语言特征和词汇特征,从而整理和发掘出栖霞市蛇窝泊镇地名在音形义方面特有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