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题都城南庄》一诗流传久远,收入《本事诗》时并配有“本事”,更显传奇动人。然本事所记崔护酒渴谒浆之关目,实为虚构,当有所本。经考,孔子阿谷处女之事为“崔护谒浆”关目之本源,同时它还受到了比崔护故事稍前的裴航蓝桥驿谒浆遇仙一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秦香莲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妇孺皆知的女性形象,与其相关的故事自场上搬演以来,便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盛演于戏曲舞台之上。随着时代的更迭,秦香莲故事也愈加丰富,从而呈现别样的时代特色。除了戏曲,在说唱文学作品中也可窥见秦香莲故事。作为说唱艺术之一的宝卷兼具宗教与艺术特性,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因而本文以《雪梅宝卷》中的秦香莲故事为研究对象,并将它与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秦香莲剧目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其渊源与流变,借以探究宝卷对秦香莲故事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5.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但究其本源,王国维在<戏曲考源>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即由演员当众扮演角色来表演故事.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也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登场敷演,是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特质,没有舞台表演的第二度创作,戏曲艺术的美也不能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表演便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且在表演中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8.
魏慧芳 《海外英语》2013,(8X):206-207
《一千零一夜》作为阿拉伯文学大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不仅在人物刻画上入木三分,在情节内容上引人入胜,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其中,重复的情节结构不仅让故事更容易被听众理解接受,生成一种相互映衬的形式结构美,更有助于作品主题的强调和中心的突出。该文主要以《一千零一夜》中的著名故事《辛巴德航海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重复结构在此作品中的典型体现及分类,重复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以及故事中重复的作用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9.
皖人梅鼎祚早期作品《玉合记》受到汤显祖《紫箫记》和李贽思想影响;明清曲学批评家多从情侠并重、以词为曲、戏曲关目等角度,论述《玉合记》整体内容及艺术风貌;《玉合记》在明清戏曲史上的接受状况,亦可窥见以梅鼎祚为代表的皖籍曲家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作品里的一个重要关目,庞春梅“毁骂中二姐“的情节,写及不同类别的许多人物的言行举止,凸现制造矛盾冲突、处理情节过渡、铺垫故事高潮的关键因素,在揭示人物性情、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具有双重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甲骨文合集补编》出版以来,学者们一方面充分重视、利用它,一方面也逐步发现了其中的疏漏不足之处,沈培、沈建华、蔡哲茂、谢济、王蕴智等先生都曾作文讨论、纠正、补充其不足。我们在具体阅读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未为诸先生所发现的问题。鉴于此,对其第一册“释文”中多出或疏漏字、辞等现象进行考察,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完整的释文。  相似文献   

12.
明代作家喜用说部或戏曲的样式写英雄传奇的内容,这不仅因为说部、戏曲是他们所偏嗜与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原因还有三点:一为平民文学的通俗力量之惯性;二是宋元以来英雄传奇故事容量的渐增和明人对英雄传奇故事的传统接受方式的新要求;三是诗作铺叙的乏力和散文创作原则及语体的?格。对于同一英雄传奇题材的明代小说或戏曲来说,一旦小说定型以后,继出的戏曲基本从该小说题材生发开去,而其生发的具体力度,又有强弱之分;同一英雄传奇题材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演进系统,如果各系统中均存有小说作品,则不同系统的小说之间,互不交叉;在同一演进系统中,若有两部以上的小说(一般为两部),则前后的小说之间只是一种增扩、删润的改订关系,绝无续书的性质,这与清代的创作状况殊异。  相似文献   

13.
元代著名南戏作品《琵琶记》,以其对民间故事的成功改编,悲剧结构的成功设置,甚至是在情节上明显的疏漏,制造了一出较为典型的悲剧。文章分析了剧本改编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点,并认为其结构的缺失之处在于,在本剧的后面部分关目中,以由“悲”转“喜”的大团圆结局对其悲剧性有一定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巧团圆》是传奇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目,是李渔求新求异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李渔的创作中多次出现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两次创作的现象,本文结合李渔的戏曲理论分析其传奇作品《巧团圆》对其小说《生我楼》的重新创作。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戏曲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之相应戏曲理论也进入了成熟期,特别是李渔的《闲情偶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长期以来研究者也将视野投向了这部著作,而与之同时代的黄周星在戏曲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历来关注者颇少。本文从戏曲的大众性,戏曲情节的要求和戏曲的审美属性来探讨其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17.
作为重要的学术课题,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晚明曲家傅一臣的杂剧集《苏门啸》皆改编自拟话本《拍案惊奇》之现象,因《苏门啸》曲本面世较晚,尚未得到学界关注。据我们考察,这种戏曲、小说题材对应关系为现存戏曲创编仅见之案例,傅一臣围绕伦理教化这一主流思想意识,在戏曲脚色体制的制约下,凝练原作叙事时空,调整叙事视角,动用多种叙事技法,完成了从小说文本到戏曲舞台表演的转换。对比分析其创作经验,不仅为古代戏曲与小说的关系研究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有助于进一步辨析古代小说、戏曲文体之差别。  相似文献   

18.
“十五贯”故事经由话本一、传奇的演绎,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基本固定,其后各种戏曲形式和说唱艺术在敷演这个故事时,也大体上没有超出话本、传奇所划定的范畴。但滦州影戏剧本《十五贯》在继承传统“十五贯”故事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之成为一部新颖的、-具有影戏格调的“十五贯”故事。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人物设置与故事情节的改换具有滦州影戏韵味和相关的线索也具有滦州影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阐述戏曲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的广播节目形式,其作用是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传统戏曲。以创作莆仙戏《叶李娘》为例,探讨广播戏曲故事在选择剧目、写作、制作方面的一些规律。从文艺编辑角度分析了戏曲故事节目的创作过程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20.
吴梅在戏曲创作上有其自身的见解,就吴梅对戏曲结构美、语言美以及曲律研究作出论述。吴梅所探讨的戏曲结构是从文学角度的情节结构到舞台演出的设关目、分角色、剂冷热等,具有总体性质;语言上则认为要"词采宜超妙"、"宾白宜优美"、"雅则宜浅显"等;而曲律则是吴梅自身长期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宫调、音韵的清浊、阴阳等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