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岁的儿子要求爸爸为他买一个臂力器,爸爸问他:"你是‘想要’,还是‘需要’这个臂力器呢?""我想要。""对不起,你‘想要’但不‘需要’的物品,我不能满足你。"听爸爸这样一说,儿子马上改口:"我需要。""你为什么需要呢?""……"儿子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2.
二年级的熊老师上识字课,她问:"同学们怎样记住‘虹’这个字呢?"一男生举手说:"由一个‘虫’字旁加上一个‘工’字。"另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为什么‘虹’字是虫字旁呢?"老师听到学生的疑问,笑着说:"问得好,下课我们再一起找答案好吗?"老师就这样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处理了。  相似文献   

3.
我校儿童中,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曾经很天真的告诉老师:‘我淘气,学习的不好,没有关係;我爸爸小时候比我还淘气呢?他更不好好念书啊!’教师问他:‘谁告诉你的?’他说:‘我祖母’。六年级有一个孩子本来很聪明,成绩是可以毕业的。但期中考试后发现他成绩退步,并且不念书也不做功课了。原因是他的家长告诉他:‘不要紧,你年纪还小,毕不了业就再留级一年吧!’于是他就索兴连功课都不做了。有一个孩子向家长讲特务如何可恶,反革命份子应当枪斃时,家长说:‘小孩子可别乱说,反正谁来了就说谁好,我比你懂的多的多!’孩子们因此便发生了疑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师这样讲,妈妈又那样说,到底谁说的对呢?’但是另外有一个孩子向家长宣传以后,他爸爸说:‘说的对!去给你妈妈讲讲去!’妈妈便每天向孩子要求:‘来给我讲讲吧!我在家里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儿童就在这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有的学习不好了,但有的却学习的更好,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力求进步了。  相似文献   

4.
刘敏 《现代教学》2013,(9):45-45
在上《买椟还珠》一课时,我先疏通了一下词句,学生们记得很认真,翻译得也不错。于是,我提问:"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语文课代表率先举起了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舍本逐末。"语文课代表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结束了,但我觉得不放心,学生们未必理解"舍本逐末"的意思,得让他们说说清楚。于是,我追问:"什么是舍本逐末?在课文中是‘谁’舍本逐末,他‘舍’了什么,‘逐’了什么?"不料一场风波由此而起。小A说:"谁’是指楚国人,他舍弃了成本。"我马上反驳:"可他的匣子卖了珍珠的钱呀!不吃亏!"  相似文献   

5.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6.
窗外在喊谁     
正当我们在赏析课文第5段时,一个学生发问:"‘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雨在喊‘谁’?"我说:"你认为呢?""我猜是大陆。本文写作于十年前,大陆发生了‘大跃进’‘文革’等事件,这不刚好是所谓的‘鬼雨’吗?"我说:"你的联想能力不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师,我觉得是前一句的‘他’,因为前一句说到‘他’的迷失。如果是大陆的话,应该用另一  相似文献   

7.
刘心悦 《新作文》2008,(11):26-26
我对爸爸说:"爸爸,我给你讲个故事吧!"爸爸说:"行!"我开始讲了:"从前,有个傻(shǎ)小孩,别人问他什么,他都说‘没有’。一天,有个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没有。’‘你家住在哪儿?’他说:‘没有。’‘你穿衣服了吗?’他说:‘没有。’‘你吃饭了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8.
那天清晨     
那天清晨,学生学习《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反复诵读。"孔子家的马房着火了,他退朝回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做了什么?""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很快说出意思:"孔子着急地问:‘有没有入受伤了?’没有问马的情况。""马房着火了,孔子急着关心的是——""人。""会是哪些人?""估计是那些仆人。""对,可能是那些照料马匹的马夫。孔子如此关心他们,你读懂了什么?""孔子很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很好!‘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仁"字。还没转过身,忽闻一男生大声说:"孔子这样做不对。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连珠炮般一气说完,爽直率真,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9.
《家教世界》2013,(1):6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10.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班超 《少年文摘》2011,(7):64-65
真的难以置信,他竟如此有才华!一年的时间,我怎么就没多花一分钟瞧它们一眼呢?形象点说,在这所中学里,我的班级就是一个"垃圾存放场"——很多老师都这样说。那天,一位老师走进我的教室说:"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孩子,我想,您会喜欢他的。"这句话委婉指代的是:"我需要把一个被其他老师踢出来的‘坏’孩子放在你的班里。"我叹了一口气,回答他:"那好吧。"然后,乔希走了进来。  相似文献   

12.
徐静 《基础教育论坛》2013,(Z1):124-126
<正>下课后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六班的张老师哭笑不得地说:"昨天布置的作文小阳一个字也没写,问他原因,他说‘不会写",同桌小丽也说‘小阳从来不写作文,他根本不会’。听完小丽的话,小阳竟毫不在意地说:‘他们都说我不会写,时间长了,我也认为自己不会写,就写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正>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嗳,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诸"字来到大街上,见到两个人长得很像,他对其中一个说:"我们做朋友吧!""候"打量了一下"诸"字说:"你找错人了吧?我是‘候’,他是‘侯’,你应该找他交朋友才对呀!""诸"不以为然,说:"你不就是多了一竖吗?我不计较,就凑合凑合吧!"这下"侯"来火了:"像你这样乱凑合,我就没有朋友了,因  相似文献   

15.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16.
幽默超市     
《小读者》2007,(10)
爸爸:"小明,你们的老师怎么样?"小明:"还可以。不过有时我不能相信她。"爸爸:"为什么?"小明:"他讲语文时候说‘一五一十’可是讲数学时,又说是‘二五一十’究竟哪个对呢?"  相似文献   

17.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受到伤害时,总会心烦意乱。当别人向你抱怨他受到"羞辱"或被别人侮辱时,你该怎样回应他呢?心理学家杰克·坎菲尔德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即对抱怨者说:"如果我对你说:‘乔,你长绿头发了’,你会感到难过吗?"他的回答可能会是:"不。"你再问他:"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一缕飘香 《家长》2013,(7):17-20
一天,同事小王提到:"孩子昨天语文考了99分,是第一名呢!我跟他说‘,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考多少分得第几名都没有关系,妈妈都高兴。’他说,‘但是我得了第一名啊。’我感觉孩子有点得意。"针对这个细节,我问小王":‘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考多少分得第几名都没有关系,妈妈都高兴’,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分苹果”的故事 ,颇耐人寻味。故事是这样的 :“甲乙两人分吃苹果。甲捷足先登 ,拿走了大的。乙甚为不快 ,责怪甲说 :‘你怎么这么自私?’甲反问道 :‘要是你先拿 ,你要哪一个呢?’乙答 :‘我先拿小的那个。’甲道 :‘如此说来 ,我的拿法是完全符合你的愿望的。’”其实 ,就整个社会来说 ,每个人既是他自己 ,又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当“先人后己”的原则应用于他自己时 ,他应该后于别人 ,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可是当同一个原则应用于别人时 ,他又成了别人 ,他的利益又应先于别人(另一个自己)得到考虑。这样同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究…  相似文献   

2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