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断章》的哲理意趣,从诗歌的题目、结构、选取意象的隽永涵义及其隐藏关联,着眼于诗中反复出现的“你”、“看”、“风景”,另辟蹊径地阐释本诗的哲学意味,以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达成对卞之琳“平淡中出奇、晦涩中见巧”诗风的深切体悟,探索多重变化视角在切入解读的彰显。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印象中,卞之琳是他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人生的沉思者,诗艺的求道者。这和卞之琳的性情气质相关,也和当时的时代风云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相关。论性情,卞之琳是个温和、淡泊、耽于哲思的人,如他自己所说,是个“多思者”。此种人容易沉湎于抽象的人生问题,说大,此类问题是最大的事,说小,抽象的人生问题实在是玄远虚飘的小事。但“道不远人”,有一类人身上,抽象的人生问题是和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敢说邦国大事)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印相证,构成这人内外面的生活内容。这种人若写诗,从“小处着眼”,诗中流露出一种可称为情趣的东西,是不足为怪的…  相似文献   

3.
从色彩这一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切入,将艺术现象与社会、历史及哲学相融合,科学地分析和透视色彩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本质,是《色彩艺术学》一书的要旨,它对于美术学、艺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启示。历史意识的沉积,是其贯穿始终的思想基石;人性意蕴的开掘,是其人文价值的凝结;理性精神的深化,则是其理论建构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鉴赏散文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本性是自身的独特性、自我性、思辨性、情感性的艺术整合。是散文家“人间情怀”的袒露,是散文艺术规律的体现,是散文审美意象由局限到开放的昭示。散文的哲思美,是浸透于散文艺术中的哲学思考,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发现和真理的追索,也是散文艺术的升华。哲理以思索的形式进入散文文本,不是对某种哲学思想的机械阐释,也不是对其功利使命…  相似文献   

5.
吕谦 《四川教育》2004,(2):41-41
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183;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  相似文献   

6.
谢茹同学问:艾青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结尾处说,要把这首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诗人为什么要用“紫色”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细细阅读这首诗,就会发现,艾青不愧是丹青高手,他把早年学到的绘画技艺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了,拿起了调色板,妙手着色,设色状物,塑人,抒情,展示一幅幅不同的色彩与光泽和谐调配的画面,使读者在赏析中感受到许多言外没有说尽的东西,增强了诗歌反映社会生活的力度和独特的艺术美感。如第4诗节,通过八个生活细节描写大堰河家极度的贫穷和她做保姆的辛劳尽职。其中火红的“灶火”与“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形成明暗对比,产生很强的立体感,构成浓浓的和谐统一的暖色调画面。浓重浑厚的暗色调表明她家是贫困的,但人是淳朴的,在火红的“灶火”映照下,诗人所生活的“家”洋溢着暖烘烘、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南通日报》上读到南通籍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的初中作文。我十分好奇,这大诗人小时候会写点什么?写得怎么样?文章不长,只有170多字,不妨照录如下:秋郊晚眺记课余无事,乃闲步郊外,一赏秋野暮景。时西风摇树,田野辽阔,大半为萎黄之色;独菜畦麦垄含有青青之色;而农夫二三点缀其间。小溪则芦花如雪,覆于其上。村落间枫叶鲜妍,若欲与夕阳争红也。倏焉炊烟四起,袅袅于疏林  相似文献   

8.
近日,在《南通日报》上读到南通籍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的初中作文.我十分好奇,这大诗人小时候会写点什么?写得怎么样?文章不长,只有170多字,不妨照录如下:秋郊晚眺记课余无事,乃闲步郊外,一赏秋野暮景.时西风摇树,田野辽阔,大半为萎黄之色;独菜畦麦垄含有青青之色;而农夫二三点缀其间.小溪则芦花如雪,覆于其上.村落间枫叶鲜妍,若欲与夕阳争红也.倏焉炊烟四起,袅袅于疏林之际.碧空中归鸟纷纷.斯时快心何如耶?而夕阳无情,已藏于远树影下矣!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10.
卞之琳前期诗歌艺术特色是在他"化古"、"化欧"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论及他的"化欧",就必须注意到他对艾略特的学习借鉴,尤其是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本文重点论述了艾略特"经验"诗学思想及卞之琳前期诗歌(1933—1935)对这种思想的吸纳与融化。  相似文献   

11.
输赢的哲思     
<正>请说一说,你人生中经历过哪些挫折?这是我在面试时常常会问的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入学面试还是教师的入职面试。很少遇到让我满意的回答。有些人提到某一次重要考试受挫,另一些人则说某项工作因为各种原因出了差错。他们说的时候一脸平静,让人看不到心灵的触动。人的一生一定会遇到各种挫折,我关注的并不是挫折有多大,跌得有多惨,而是在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哲思的困惑     
方辰 《中文自修》2006,(6):24-24
实际上,《第二十二条军规》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却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3.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14.
上海版高二第三册课文《诸子喻山水》,精选了诸子中儒、道、法、兵四家对于山水的哲思感悟,内容看似庞杂,其实都是以山水之悟作为核心.初读文本,学生就能感受到诸子思想的丰富.儒、道、法、兵四家的观点互相碰撞,打开了学生看待山水自然的视野:从土石为山中看到儒家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从海纳百川的自然胜景中看到法家治国为人之道,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看到道家以柔克刚之“性格”,从水的变化无常中领悟兵家因地制宜,决胜千里的军事智慧.在分析山水特点与哲理感悟的关联时,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不同哲理.  相似文献   

15.
《西安日报》1994年10月19日刊登一篇题为《荧屏涌动 MTV潮》的文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MTV 的问世,极大地刺激了西方日益萧条的音像制作业。1983年,美国的唱片销售额因此而达到3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始作俑者迈克尔·杰克逊更是名声大噪,成为全美最走红的摇滚歌星。”“始作俑者”一词,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一个人称代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它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却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表示的意义也有所改变。下面,我们来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陈乃惠 《黑河学院学报》2023,(3):120-122+132
色彩之根,源于光,系于人。色彩虽然静谧无声,却因光的自然因素而存在,因人的生命诞生而生发,因人的精神活力而滋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永远与自然共生、人类共存。由此,色彩如同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人皆知。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举一反三,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举例,而应该改变策略.学习中若能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这定是其熟悉内在道理并能融会贯通的结果.然而有人日“举一反三”是建立在“举三反一”之上的,只有经过深入的三番考察、十方  相似文献   

19.
“怂恿”是个带什么感情色彩的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初一册)说:“……‘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漫话“怂恿”》(《语文学习》84年第一期,认为这个说法是“十分正确的”。对此,我想谈点不同的看法。讨论一个词的感情色彩,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大家是否都这么用,是否约定俗成;二是公认的字典、词典的解释是否一致,这样,讨论起来才有客观标准,才能避免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怂恿”作贬义词用,是否已达到了约定俗成、世人公认的地步呢?近远没有。下面的例子,能够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 1、这曹氏有意作合姐姐家请侯先生坐馆,早提起他舅年前的话。董氏早粘了王氏,极其亲热依恋。  相似文献   

20.
<正> 英语中经常出现许多关于色彩的词汇、习语,它们所代表或具备的象征意义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或异或同,对于我们了解其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很有必要,下面就几种常用表示色彩的单词分类阐述,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对色彩词形象鲜明的表达方式加强记忆,对于英文中色彩词的妙用加深理解,以此分享英语语言多彩的学习之乐。 1.Red红色 red是普通的红色,crimson为深红色,scarlet为鲜红色,vermillion则为朱红色。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它代表坚毅热烈和激情(fortitude and passion),在迷信色彩上代表魔块(magic),宗教上代表殉身(martyrdom),神爱(divine love)。红色被认为具有驱邪的力量,因此在重要场合及重要人物常常运用红色。例如用(Red carpet)经地毯欢迎国家元首,红衣主教(red hat),现代社会红色则代表革命(Revolution)。此外,red也用来表示金属铁(iron),红宝石(ruby)和宇宙中的火星(mars)。 red常常与其它词组成习语或很形象的隐喻或明喻表达法,以下是一些很有用的词组: 中文常说“赤字”英语中to be in the red负债)与之意思相同。 汉语中“红灯”往往是危险信号,英文red loght与之同义; 斗牛场上斗牛士用红布激怒公牛,所以不产生了to see red即“勃然大怒”的词组; to roll out red carpet for"铺上红地毯”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