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中国古代诗词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魅力给广大中外译者出了难题。诗歌最注重情感传递,古典诗词英译时,最值得注意的也正是情感的传递。本文旨在通过一篇广泛流传的译文来研究汉诗英译中的情感移植。  相似文献   

2.
张玉如 《海外英语》2022,(14):30-31
《责子》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翻译界深受翻译家的关注,近年来众多优秀译文不断涌现出来。该文从功能目的论视角,以国外译者阿瑟·韦利和中国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责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古诗翻译策略与方法,基于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来分析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探究译者如何实现古诗英译翻译目的,以期对诗歌英译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4.
赵晓明 《现代英语》2023,(22):114-117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蔡廷干在英译中国古典诗集方面的翻译实践与贡献。蔡廷干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中国本土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文章首先概述了蔡廷干的翻译背景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开创性地位,随后详细分析了蔡廷干《唐诗英韵》的翻译策略、方法和风格。通过深入研究蔡廷干的翻译作品和理念,文章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吴雨缙 《文教资料》2013,(13):20-21
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但是从古到今,特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译者的地位从属于原作者甚至原作品。在翻译《华夏集》时,庞德为了达到理想的诗歌翻译效果,在翻译手法上,大胆采用了英语读者不熟悉的类似汉语语法结构的句法及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抒情方式处理汉语诗歌英译。本文以翻译家韦努蒂译者的显性为理论支持,从译者的显性分析庞德《华夏集》中意象和句子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胡庚申教授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的适应与选择理论为依托,以许渊冲先生两首英译唐诗为例证,研究译者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遵循"适应与选择"理论,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夏冬冬 《海外英语》2015,(2):53-54,62
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遮蔽,具体为葛浩文在英译《红高粱家族》中按照自己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及审美意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译者主体性包含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只有在尊重翻译活动中的客体及其特性的前提下,能动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才是翻译出理想译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遮蔽,具体为葛浩文在英译《红高粱家族》中按照自己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及审美意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译者主体性包含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只有在尊重翻译活动中的客体及其特性的前提下,能动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才是翻译出理想译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文学翻译角度看,诗歌英译追求美感。在进行诗歌英译时译者应从整体与细节、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使其达到两种语言的内在统一。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旨在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来解读《清明》两种英译本。希望通过此文,能使目的语读者对原诗和译文有更深的了解,使大家知之,乐之。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翻译角度看,诗歌英译追求美感。在进行诗歌英译时译者应从整体与细节、内容和形式上把握,使其达到两种语言的内在统一。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旨在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来解读《清明》两种英译本。希望通过此文,能使目的语读者对原诗和译文有更深的了解,使大家知之,乐之。  相似文献   

11.
《天下月刊》是民国时期最具文化与学术水准的国人自办英文杂志,刊载了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沈从文小说《边城》、李广田诗歌《旅途》及凌叔华小说《疯了的诗人》等作品的英语译文。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些英语译文对其汉语原文的文化传达程度,力图揭示出邵洵美与项美丽、陈世骧与哈罗德·艾克顿、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等中外译者组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差异化翻译策略和所表现出的多样化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49):26-2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边缘状态。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所译文本有策略地进行再创作。本文通过美国诗人艾米.洛威尔英译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原诗精髓,又是如何在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及自身文化间作出自主选择,进而引发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而翻译与美学的结合则是提高中国文化英译质量的一种途径,所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已建立完善的翻译美学体系,以其理论中关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观点,进行《唐诗三百首》古诗不同译法的比较,可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质量的保证必须基于其自有形式美与非形式美,再辅以译者主观能动性,否则将引起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