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2.
汉语同义词辨析既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时的重点。汉语中有一些动词属于A、B、AB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关于这类词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在同义词辨析的框架下对这一类动词中的"迎""接""迎接"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这三个词在句中位置、词语搭配、语域分布三个方面的异同。做到以小见大,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辨析同义词,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考察唐五代时期的双及物结构,以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为主要语料来源,以其中的双宾语句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带双宾语的动词分为"给予""取得""等同""其他"四大类,并对宾语构成成分以及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郑东珍 《文教资料》2007,(27):34-36
本文根据《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指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给"的动词义"叫;让;使",介词义"为"、"替"或"跟"、"向"、"朝"、"对",表示加强语气的助词等意义上,引例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有的"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漏释;"给"与现在请假的"请"相近的意义,和表示处置、作用相当于"把",这两个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漏释。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有很多双及物结构用例,按动词语义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给予""服务""取得""处罚""叙说""施加""债务"等7类。本文通过语料具体阐述这7类,并对其宾语的结构、语义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红楼梦》时期发展到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变化不大,其中O2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同义复合词语素的构词能力有所不同,其能力差异牵涉诸多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通过对汉语动词性同义语素构词能力的共时与历时考察,以"惩、罚""飞、翔、翱"为例探析汉语动词性同义语素构词能力差异的动因,指出制约汉语动词性同义语素构词能力横向与纵向发展的语体色彩等诸多因素,并认为各语素在语体方面的分化是历时演变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9,(2):65-71
贵州契约文书数量众多,词汇丰富。如"栽手""栽主""佃主""当主""借主""断主""补主""塚""棺""墱""坉"等11例词语或其新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未见收录。训释这些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阅读《近代汉语读本》的过程中,发现较晦涩的几个词语。常查阅工具书以辅助理解,拙文将对其中三个词语:"遭遇""处分""水性"略加考究。  相似文献   

10.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冫"部共收字39个,其中通行字和异体字33个。这33个字中"冫"形来源不同,分别为:"仌""水""金"和口水象形。《现代汉语词典》"冫"部同形异源现象是由于汉字本身的演变和《现代汉语词典》立部原则的转变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2.
“切、割、截”三个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不够精确的,即其语义具有模糊性,但这种动词语义的模糊性一般不会影响人们对其所指称动作的理解。我们可从认知、信息、语用等方面对动词语义的模糊性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通过对谚解版本《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子""头""家""儿""生"五个词缀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解词缀在元末明初时期北方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时期到现代汉语时期的演变。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5.
从《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检索到以"票"作声符的字有"僄""剽""嘌""嫖""幖""慓"等22个。依据"声符示源"的原则,这些形声字的词义与"票"存在一定的联系。"票"具有三个意义特征:轻举、迅疾、明白,并引申出末端、浅色义。"轻"义、"疾"义、"明白"义是组成"票"声符同源词的三个词源意象,也是"票"声符词族系统构建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古13部文献的考察,本文确定上古汉语中表"舍弃"义的词主要有5个:"弃""舍""释""捐""委"。考察发现,"弃""舍"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释""捐"次之,"委"的用例很少。本文将对这5个动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明代凌濛初著述的《二刻拍案惊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口语成分较多。考释其中不易理解的三个词语"剖雪""历碌""剪绺",以期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所裨益,也望为辞书的补订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完善《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8.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对"捆""打""织"三个动词进行了分析。它们属于动作性强的动词,一般不会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在特定语境的限制下,这三个动词会变成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对"捆""打""织"三个动词进行了分析。它们属于动作性强的动词,一般不会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在特定语境的限制下,这三个动词会变成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了"字,学界多探讨其作为副词和语气词的用法、语法化过程等,对用作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论及甚少。我们发现表"完结"意义的动词"了"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普遍使用,有"动词+了""副词+了""光杆动词‘了’"三种用法,而同时期的南方文献表完结意义时,一般用"竟""毕"等古代汉语词汇。这与中原汉语的第一次南北大分化,以及当时北方的民族融合有密切关联,很可能是受北方阿尔泰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