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道"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语气副词,但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难"和"道"是两个分立的语言单位,两者是具有偏正关系的组合。线性顺序上邻近,语义有所改造,使用频率高,是"难道"发生词汇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后悔"由状中结构"后+悔"词汇化而成。"后悔"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后"是时间名词,意思是"动作或事情完成之后",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悔","悔"的意思是"后悔"。汉时"后+悔"结构开始词汇化,汉以后基本词汇化为复合动词,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导致"后悔"词汇化的动因一是"悔"的语义要求,二是"后"与"悔"的一个义素义重合,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芬兰的家庭主妇们常常利用五花八门的吸尘器,在家中清除灰尘,为的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一  相似文献   

4.
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意义的副词"不禁"是由跨层结构"不禁"经过词汇化而来的。"不禁"词汇化的动因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化、VP语义的演变、韵律规则的制约等,其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大概在唐五代时期,伴随着构式"S施不禁VP"中VP的语义变化,当VP从表示S施外部的动作行为等变为表示S施本身所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生理反应和主观情感等的时候,韵律词"不禁"便完成了其词汇化,从一个跨曾结构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5.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 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相当"在文献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语义、句法功能等方面,分析其词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句法位置和语义磨损的相互影响促使其词汇化过程的完成,重新分析和隐喻是"相当"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的角度看,汉语中有六个同形但不同构的"可不是":"可不是1"是表反问的跨层结构;"可不是2"是表猜度的跨层结构;"可不是3"也是跨层结构,表示强调;最后一个作为跨层结构的"可不是4"表示转折;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副词"可不是5";从功能的不同入手,"可不是5"也具有话语标记的性质,为"可不是6"。副词"可不是5"是由跨层结构"可不是1"发展而来的,它的词汇化的发生主要受三点因素的影响:一是句法上的句子重心后移;二是语境上远离疑问形式;三是语义上意义为"难道"的"可"的消失。  相似文献   

9.
从历时层面看,"谈何容易"初见于汉代,后经唐至清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固化为常用成语;从共时层面看,"谈何容易"的主语多是谓词性的,经常出现在因果复句或转折复句中,多用于感叹句或反问句中。我们认为,"谈何容易"的词汇化是其构成成分——"容易"的词汇化、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转喻机制和韵律机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窗"、"户"二字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可以单独使用、表不同事物的实词。它们在语言演变的进程中在语言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出现联合的短语形式,并在经历了分指、泛指和偏指的过程之后,由短语转变为双音节复合词,并最终完成词汇化。  相似文献   

11.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意义的副词"不禁"是由跨层结构"不禁"经过词汇化而来的。"不禁"词汇化的动因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化、VP语义的演变、韵律规则的制约等,其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大概在唐五代时期,伴随着构式"S施不禁VP"中VP的语义变化,当VP从表示S施外部的动作行为等变为表示S施本身所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生理反应和主观情感等的时候,韵律词"不禁"便完成了其词汇化,从一个跨曾结构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梳理了“东西”的历史脉络.在权衡各家关于具有指称万物意义的“东西”的来源后,认为“四方约言说”以及“地貌、天象、方位综合说”更适合作为其来源,并发现其最早用例出现在金代.探讨了“东西”词汇化的过程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词汇化理论为指导,探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结论为: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形成是古汉语中两个独立因素"自"和"己"发生词汇化的结果,而类推和粘合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20.
"不够"经历了由句法结构"不够"到动词、再到程度副词这样一个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这一过程从元代开始,多出现在一些对举格式之中。随着"不"与"够"连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够"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逐渐词汇化为一个动词。同时,"不够"成词后进一步语法化,最终语法化为程度副词。在由句法结构变为动词时,使用频率、重新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由动词虚化为程度副词的过程中,重新分析是重要的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