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难易"结构(Tough-Construction)是一种特殊的提升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生成语法中的热点话题。由于"难易"结构中的谓词是一类特殊谓词,传统文献中涉及这类谓词提升的研究为数不多。文章从分析英语"难易"结构形容词性谓词特征出发,探讨其补语既可以移位也可以留守的原因,对比分析英汉语"难易"结构补语提升移位的区别,发现英语"难易"结构的补语提升是名词词组的提升移位,而汉语中对应的结构是主题提升移位。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法认为及物结构与不及物结构截然不同,忽视及物属性的级差性,因而不能解释动词使用的灵活性.笔者从原型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及物属性是原型范畴,原型及物属性体现了施事与受事的最大区分,而边缘及物结构中施事与受事有一定的属性重叠,因而导致了及物属性的模糊概念.对于英语及物结构原型的研究有助于弥补传统语法的不足之处,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动词及物属性,正确使用英语动词.  相似文献   

3.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两个相似的动宾结构,即英语的“动词+复合宾语”和汉语的“兼语式”。在句子中,它们的句法结构为:“动词的施事/A+动词/B+受事/C+受事的述说部分/D”。其词语结构形式为:“体词_1+谓词_1+体词_2+谓词_2①”。在英语里,C+D 叫做复合宾语(complex object),C 叫做宾语,D 叫做宾语补足语(object complement)。汉语里,则把 B+C+D 叫做兼语式,其中 B 叫做谓语(动词),C 叫做兼语,D 叫做兼语的述说部分。英语的  相似文献   

5.
在英汉双及物结构的歧义现象中,以“给予义”为基础的歧义是两种语言的共性,但英语双及物结构的歧义主要是由其图示意义和进入这一结构的具体词汇意义互动的结果,汉语双及物的图示意义在歧义句中影响不明显,主要是由具体的词汇意义本身引起的,且有左右向义的动词能进入汉语双及物结构中并产生歧义,这在英语中是不会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英语心理动词中like类和please类具有反向性,其参与者即经验者和刺激物都可以做主语,但是概率不同,经验者做主语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刺激物做主语的概率,汉语也如此。本文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对比两类心理动词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有很多双及物结构用例,按动词语义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给予""服务""取得""处罚""叙说""施加""债务"等7类。本文通过语料具体阐述这7类,并对其宾语的结构、语义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红楼梦》时期发展到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变化不大,其中O2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荚汉给予类动词和投掷类动词为例,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利用相关语料集中考察了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动词的双及物结构有不同的语义解读,取决于动词的语义结构具有不同的凸显和侧重.给予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隐性语义,具有[+状态]或[+结果]指向.而投掷类动词其凸显和侧重的语义是显性语义,具有[+事件]指向.第二,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差异可以在Talmy(1991,2000)的事件框架(event-frame)内得到合理的解释:给予类动词注重的是事件的最终后果,而投掷类动词注重的是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双及物结构(VNN)就是动词带有两个名词的结构,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样的结构。对比英语汉语双及物结构(VNN)的异同,并从民族心理和语法化过程的角度对可能造成其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戴影  贺学耘 《海外英语》2022,(24):53-54+70
不同语系中的英语和汉语存在明显差异,但同时也受普遍语法原则的制约而具有一定共性。双宾结构也是如此。双宾动词作为双宾结构语义成分的核心,笔者从物体转移方向的角度,分析总结了英汉双宾结构大部分左向动词和左右向动词只能在汉语中使用、部分无方向义的动词在汉语双宾结构中也会有左向义、部分“取得类”动词在英汉双宾结构中表示的左右向不同的差异。得出英语只有右向,而汉语无论是左右双向还是左或右向都可以的差别,以及在一些右向给予类动词使用上的一致之处。推出此种现象的原因,即在共同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不同民族对外部世界认识也有系统化不同,所以对传递动作行为也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是实现书评语篇本质属性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书评中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具体体现在动词隐喻为名词这一类语法隐喻上.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英汉语的动词结构差异造成的,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二是因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倾向于"以动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形式动词是汉语动词中特殊的一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变化复杂。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关注进入特定结构后的表现。借助语料库语言学,以"对××进行××"为例,采用调查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论证形式动词"进行"的符号性及其对谓词性宾语的标记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通过英汉典型"难易"结构对比的视角,研究汉语网络流行语"X+太难了"的形义特征和英译策略。研究发现:(1)英汉典型难易结构的差异性并不大,但英语主要以物为主语;(2)"X+太难了"是语言省略、并置后产生的语言形式,主要用于口语语体;(3)"X+太难了"最主要有两种结构,即"人称代词+太难了"类和直接省略主语类;(4)翻译策略主要为意译法和替代译法。  相似文献   

14.
谈玉芳  马赟怡  柳俊 《文教资料》2021,(1):11-14,48
基于自建汉语语料库,本文以给予义双及物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双及物动词、动后论元(与事和客事)和双及物结构探究汉语给予义双及物结构在报道语体、评论语体、自然语体和操作性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及使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不及物动词不用子被动语态 由于不及物动词没有宾语,所以若将其用于被动语态则没有主语,故不能用于被动语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有些不及物动词,译成汉语时却可能是“及物”的,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16.
从英汉心理动词论元句法—语义结构异同及使役义表达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调查了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心理动词的规律。调查发现,心理动词的习得难于非心理动词的习得,SE动词的习得易于OE动词的习得。此外,由于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喜欢"类动词的习得优于"高兴"类动词。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心理动词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从英汉比较角度看,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词类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它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非典型宾语词类充当宾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宾语的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构式压制"是构式语法理论体系中用于解决语义冲突的重要手段,而学界目前对于构式压制发生的条件和规则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Talmy宏事件理论为框架,从汉语双及物构式和述结构式的概念语义入手,通过对这两类构式在典型和非典型情况下的概念编码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组基于概念结构的构式压制限制条件,即核心图式编码者不受压制,副事件编码者可受压制。这一假设能够解释非典型双及物句的产生及其与把字句的不兼容性、述结谓语前项与后项词类的差异、非典型述补结构的产生,以及"V成"类述结式与双及物构式的不兼容性等问题。本研究为推动构式压制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作状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充当状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四类;动词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原因、时间等;其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主语或兼语,极少指向谓语和宾语;动词状语与谓语以直接结合为主,以用连词"而"或"以"连接为辅;动词作状语与动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