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汉语修辞这个大系统中,已成定论的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个子系统。还有一个早被古人和今人应用而未提出来的,与之并列的子系统,这就超常修辞。超常修辞能自成体系,是因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受普通逻辑支配,超常修辞只受逆反逻辑(注①)支配,并有广泛运用。如苏轼的《可折半直》(《艾子杂说》),就足受逆反逻辑管束。原文说:“有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具体例句,描述了明喻、暗喻、转喻、提喻、拟人、夸张、含蓄、移就等八种修辞法。  相似文献   

3.
在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仍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按照交际过程的表达需要、抒情需要、感染需要,利用英语语言的修辞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调动和配置。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向,引导学生攻坚克难,探索英语语言的修辞艺术,深入了解英语修辞的分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修辞资源,让学生掌握修辞的基本方法,将学和练结合起来,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英语修辞的习惯,从而写出具有神韵的句子。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十分丰富,平时说话写文章总足少不了它,一般总是和数词连用,表示计量单位,似乎并不难驾驭。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得好,就能够产生画龙点睛或点石成金的效果,从而具有修辞的表达功能,令人玩味。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描述 美国语言学家雅科布逊在他的《语言学与诗学》里说:“诗学主要探索这样一个问题:言语信息是怎样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修辞学。修辞是指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运用语言和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先锋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激进的"语言实验";孙甘露则是"先锋小说"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异数",是一种文体的实验,其放肆的笔法使他成为上世纪80年代"语言实验"的最极端代表。孙甘露小说语言经过变异或对传统的偏离,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都与传统小说语言形成很大的区别。语言形式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语词序列的逆向建构,标点的超常规使用,语形陌生的仿词以造成语形在视觉上的陌生化;过度拉长修饰语和排比句形成语言的超常繁丰;运用"前景化"中的"平行"策略,结合对偶、押韵等传统诗歌修辞手段使小说语言诗歌化。其语言意义的超常表现为:通过词义的非逻辑组合以激活词语的隐含陪义,通过词义的跨义域组合甚至矛盾组合来创造荒诞语义。这些语形、语义的超常变异都是为了传递一种关于潜意识中的非理性、非逻辑的难以言说的内心体验,让读者在惊艳、脱俗的言辞中感受飘浮在文学语言外围的、附加在语义信息之上的外层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7.
标点位置超常用法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超常用法”与“灵活性”有所不同。灵活性,主要是指标点在规范化要求的许可范围之内灵活运用的情况,它本身也还是规范化的。而超常用法,则是指标点在特殊语境中的一些超常规的、创造性的运用情况。规范,或曰常规,是以国家统一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为标准的,是超常用法的基础;超常,则是规范的延伸和发展,足为适应修辞的需要而临时采用的。只有在熟练地掌握了“规范化”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加以变通应用以至创新、发展;也只有这样的“超常”才能被理解、被承认,真正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标点超常,归纳起来,不外乎位置超常、数量超常  相似文献   

8.
为了表达的需要,语法上或逻辑上两个不能组合的词语却异常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修饰与被修饰关系,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语的超常修饰。超常修饰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词语的超常修饰与辞格有关,我们在运用不同的辞格的时候,常常会形成词语的超常修饰。中学语文课本里,形成超常修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感式超常修饰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威尼斯》)“酽酽”本是形容茶等味道很浓,这里却用来修饰歌声,歌喉只有听觉才能感知,有大小之别,而无浓淡之分,由于通感的作用,两个不能搭…  相似文献   

9.
从修辞看词语超常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常搭配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从声音、色彩等方面入手调动词汇的各种因素,使其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积极的表达效果。本主要从修辞方面阐述词语的超常搭配。  相似文献   

10.
11.
阅读英语文章时 ,仅仅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领会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及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同时还应该学会欣赏那些修辞好的句子和段落  相似文献   

12.
从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关系看,定中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合常规搭配的定中结构,另一种是超常规搭配的定中结构,如“岁月的珍珠”、“记忆的底片”等。用“岁月”限制“珍珠”、用“记忆”限制“底片”,是不合常规的,并且近似荒诞。但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是言简意深、蕴含丰富的警语,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在诗歌中,有它广阔的地盘。本文  相似文献   

13.
《诗经·黍离》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式 ,以黍、稷的由长苗到抽穗到结实来表现时间从夏至秋的推移 ,从而体现出诗人行役之久、内心之苦。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书面语言中 ,一个逻辑停顿的地方一般只用一个标点。如果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点 ,便是“数量超常” ;同样 ,按照常规该用标点而没有用 ,也是“数量超常”。因此 ,本节所谈的“数量超常” ,实际上包括数量的“增”和“减”两种情况。一、增。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同位增、异位递增和变位增。1 同位增。就是在同一停顿的位置上 ,增加标点的用量。一般是问号和叹号同时应用的居多 ,也有以叹号本身的重迭形式出现的。如 :①“呵呵 ,说一说 ,咯支……唏唏……”“道翁 !!!”四铭愤愤的叫。道统给这一喝 ,不笑了。 (鲁迅《肥皂》)这一声“愤愤…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有的试题是直接考,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  相似文献   

16.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一、引用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一句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格言,樊哙引用这条格言,很好地解除了沛公因不辞而别造成的顾虑,语言简洁而又道理深刻,是劝说刘邦的很重要的材料.二、借代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一个人称代词,从语法意义上来讲,通常指的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又存在着许多变异用法,常常超越第一人称复数这一语法范畴,具有特定的修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古汉语修辞是自考大学语文(本)文学知识考查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覆盖面几乎涵盖了除作文以外的各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解词题,古散文和古诗词简析题),而且,根据笔者对近几年试卷的分析,其所占比重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4年单选3题,多选1题,古文简析1题),并且考查方式也更趋灵活性和综合性。不仅如此,从搞好大学语文的学习方面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