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语气词“吗”“呢”在藁城方言中的连用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对比初步构拟出了“吗”“呢”连用格式的语义地图模式,希望能为“吗”“呢”连用格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语料佐证和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榆次面食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面食文化,蒸、炸、煮、烙、烤样样俱全,花样繁,品种多。作为它的代码的面食词语正是这种文化的载体,颇具特色。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介绍一些常见的面食种类用到的词语。  相似文献   

3.
李娟 《现代语文》2008,(4):62-63
本文举出山西榆次方言中的六个常用词语,说明其读音来源.可能有的本字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与普通话结构助词的、地相对应的闽南南安方言的结构助词其,着重描写其的连用格式。采用的例句和标音以泉州南安水头话为根据。与普通话结构助词得对  相似文献   

5.
祁县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祁县方言中的"的"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的持续、事物在某方面达到的程度、动作完成后客体的存在状况、祈使意义、趋向意义、动作进行的方式手段(和某动词一起作状语修饰另一动词)。其中与普通话中"着"用法对应的"的",应看作是语音演变后山西方言保留"着"古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06年第12期刊登了《“诸于”连用有语病吗?》一文,认为“诸”一直都有“之”的意思,因为“诸”有“之”义,所以“诸于”可以连用,不存在赘余语病,是符合语法规范的。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诸于”不好连用理由更充分:  相似文献   

7.
安庆方言中的“着”许国萍安庆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南临长江。安庆方言属江淮官话。本文主要分析安庆方言中“着”(读〔tξo〕,入声)的用法。一1.1在安庆方言中,“着”能够附着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持续。先来观察一组句子:A1.我讲你这个人呐,叫你看灯...  相似文献   

8.
苍溪方言中的“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 ,它有两种用法 :(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2 )用在动词后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9.
渭南方言中的"下",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本文就其与普通话加以比较,重点描写了它在渭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0.
11.
省略号在表示列举未尽的意思时,它的作用相当于“等”或“等等”。如果文章用了“……”就不必用“等等”,或者用了“等等”就不用“……”。但是,在报刊上去却经常出现省略号与“等”或“等等”连用的情况,例如: “文学作品有许多特点:例如通过特殊来表现一般,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等等”。(《人民文学》1978年第八期第109页) 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些省略号都应该删去。在省略号和“等等”连用的情况下,一般都以去掉省略号为宜,因为保留后者,无论是从阅读和听觉上来考虑.都是有利于明确、清顺地表达文章意思的。而“……”是无法读出来的。有的文章中,省略号不与“等等”连用,但与类似“等等”的词用在一处,如“……  相似文献   

12.
六安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一个分支,由于方言县区间的内部差异比较明显,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它在普通话当中的一些十分少见的语法现象。仅仅一个"在"字,在六安方言中就存在极具代表性的方言特点。对于六安方言中的"在"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独特的语法作用的研究与描写,能够映射出独属于六安方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考察了宁波方言中助词"仔1"和语气词"仔2"在各类句法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用法."仔1"主要分布在"VP1+仔1+VP2"和"VP1+C+仔+VP2"格式中,表"实现义"或"持续义". "仔2"主要分布在"S+仔2"和"S1+仔2+S2"格式中,主要的功能是表示语气、句中提顿、作主题标记.  相似文献   

14.
“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和否然连用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从类属关系上对现代汉语“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形式和否然连用形式进行考察。寅途中连用形式,在并列、转折、因果三大类句法关系中都有分布,其中,以对照关系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我可以随手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火车、轮船、飞机、高楼、升降机、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提电话、光纤、计算机、胰岛素、器官移殖、心脏搭桥、原子弹、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第167页)本句中的"……等等"连用合适吗?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由"戏"和"剧"两个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戏剧"有"嬉戏、游戏"和"杂戏、戏曲"两个义项。文章通过考察"戏"和"剧"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来推定"戏剧"两个义项的来源:"戏剧"做动词时,为"嬉戏、游戏"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嬉戏、游戏"的意思,再同义连用而成;"戏剧"做名词时,为"杂戏、戏曲"的意思,是"戏"和"剧"的本义分别引申或假借为"杂戏、戏曲"的意思,然后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17.
《南方都市报》2021年2月28日GA02版《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就像一代人再也找不回吴孟达》的开头写道:2月27日17时,香港电影金牌绿叶、演员吴孟达因肝癌在香港离世,享年68岁。周星驰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发声:“刚刚已经得知这个消息,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吴孟达的病情,多少会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还是非常难过悲痛,不舍得。吴孟达的病情来得快,走得急。他是我那么多年的搭档和老友,现时我还无法接受。”  相似文献   

18.
在天水等地方言中数量结构“一个”作为表强调的语法标记,使“名数量”表达凸显“名”,成为听话人关注的焦点,“名数量”语义由陈述转向指称,起到有定指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语音学的角度来分析榆次方言中l不与u拼,n不与u拼,l u与l uo、l ou同音,n u与n uo同音等现象,结果表明:在榆次方言里,舌尖中、浊这两个发音要素使其后的u变成了Λ。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般情况下,句末一个语气词单独使用,表达某种单一语气。但有时候,句末两个、三个甚至多个语气词一起使用,就是"语气词连用"现象。这种现象在柳州方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比普通话的语气词连用更为灵活和丰富,本文以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1985)中提到的6个现代汉语基本的句末语气词连用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对柳州方言和普通话句末语气词连用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