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量书店(出版社)、大量报刊的存在,创造了一种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为作家提供了卖文为生这样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商业化影响着作家的生存,并经由对作家生活的影响,也间接影响推动作家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文学走向,甚至改变着文学面貌.在30年代,商业化助长了左翼文学的繁荣,推动了进步文学的发展,还直接促成海派文学特别是消闲性文学的产生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在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中她的命运最为悲苦,充满了传奇色彩。早年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萧红开始了贫苦多病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她对生命的体悟,对爱情的追求,对文学的理解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感受和反省。通过下面三段选文,让我们进入萧红的精神世界,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以及她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它打破了当时北平文坛的沉寂,消除了南北文学观念的分歧,其在沟通学院派与文坛关系方面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把《水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会发现京派作家、左翼作家、中间派作家在《水星》中形成了"三家鼎立"的创作局面,且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合流的趋势。如此,探讨《水星》小说及其合流现象,有助于我们近距离触摸20世纪30年代文学多元共生的历史场景,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文学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和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明确《水星》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有三种表现技法: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相应地便有三种意识流小说文体。施蛰存用内心分析的技法创作小说,刘呐鸥和穆时英用感官印象,因此,他们的小说应该属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意识流文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爱世界都处于一种悲观低调的态势之中,即生存上是“无位置”的,情爱上是“残缺”的.一批敏锐正直的男性作家认识到了上述现实,并以小说的方式反映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都市小说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了与小说本身较为一致的流派特征。京派(京味)都市小说的代表作者是沈从文和老舍,研究者对二者小说中都市与乡土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也对二者小说中的都市批判作出了分析评价。海派(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研究成果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主题研究、现代性辨析、叙事研究、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在左翼都市小说研究成果中,对茅盾都市小说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左翼都市小说的成长主题和整体性艺术成就与缺憾。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现代都市小说的整体性研究论著,但数量较少,对各个都市小说流派之间的同质性挖掘还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     
《海外英语》2012,(11):27-27
20世纪30年代,世界笼罩在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当中。但在文化、电影等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的重击之下,农村资金严重匮乏,农民生活举步惟艰,农民融资势不可免。新式金融机构和私人借贷以及典卖物品成为农民资金融通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经过19世纪20年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后,30年代的俄国文学呈现出文体的丰富多样性,现实主义文学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了。这时期以普希金和果戈里为代表的小说影响较大,他们的小说区别于感伤主义的小说,具有重大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从而丰富了俄国文学的主题内容,建立了俄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碰撞、对峙和冲突中 ,2 0世纪 3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取向呈多元化态势。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精神仍有所延续 ,左翼作家又着力发掘、张扬了农民身上的反抗、革命等肯定性因素 ,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则表现出对淳朴宁静的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13.
根据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本文试图探究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翻译文学的案例分析来阐述意识形态方面的几个制约因素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尝试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且意识形态在几个方面对译者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写作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领域的三代女性写作群体的写作风貌进行考察,探讨写作者的阅历、文化修养与其创作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当下女性作者写作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现代主义在30年代中国小说中有一种综合化的倾向。论文从审美倾向、表现手法,以及小说文体等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综合化的走向,是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也是中国文学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动侵略扩张战争,日本文学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在"日本浪漫派"理论、"国民文学"论和"近代超克"说等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文学活动,出现了"大陆开拓文学"、"满洲文学"、"兵队文学"、"笔部队文学"和"皇民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文学。15年战争中的日本文学,全方位地服务于侵略"国策",日本文坛几乎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小说创作的丰硕成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分析文学批评机制的成熟,可以让我们对20世纪30年代小说的繁荣,有更为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市民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其中以池莉、方方、范小青等作家为代.表。这类作家以城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其表现对象,人物以生存为动力和旨归,作家对于这种市民价值观采取认同并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经济收入、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以20世纪30年代的四川乡村小学教师而言,其经济收入菲薄,福利待遇低下,职业岗位得不到保障,社会声望不及塾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师的社会形象和从教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国民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