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著名作家苏童,是一位既获鲁迅文学奖又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以略带魔幻的笔法叙写了保润、柳生、白蓁三人之间爱恨情仇的悲剧故事,塑造了时代特征鲜明而又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市井众生的世相百态。尤其是写实性隐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故事与人物的神秘性,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雀记》正文中并未出现黄雀这一意象,然而黄雀却是一个贯穿小说全篇的深刻隐喻。它自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发而来,隐喻了小说中人物命运间的互相牵制与纠葛。又由于苏童笔下的人物具有深刻的时代象征意义,故而黄雀的隐喻又暗含了过往时代对当下的影响,它隐喻的是潜在而强力地影响着当代人命运的久远的民族历史与传统,是历史的承续性与不可逆性,是一个民族最原初的生存方式与精神意识对该民族的永久性影响。苏童在《黄雀记》中利用黄雀这一意象并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将深刻的时代隐喻蕴含其中,展现了作者对文革以来的中国发展史、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以及对当代人生存方式与精神状况的严肃探讨,也展现出苏童那一代人的迷茫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与苏童的早期作品相比,《黄雀记》在延续香椿树街成长主题的同时,叙事艺术上也出现了多处重要的变化。苏童淡化了之前小说一味"残酷"的主旨,将小说写作的重心转向与冷酷紧紧纠结在一起的温情与宽容。在小说时间的选择上,苏童把小说的时间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到20世纪末,这是苏童试图准确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尝试。由于苏童对当下性的刻意追求,造成小说叙事时间的人为拉长,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显得平面和单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苏童小说个性标签的文学景观"香椿树街"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黄雀记》作为苏童最新的长篇力作,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高度体现了他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对种种偶然与巧合事件的描述和对意象的多重隐喻诉说人物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危险的三角关系是导致人物宿命悲剧的重要因素.悲剧的宿命意识笼罩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人文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苏童的写作在当代文坛自成一派,以独特的写作气质和文学意象隐喻着快速转变的文化现场。新作《黄雀记》的题目颇具古典意境和哲理感,但整体叙事在容量上和内涵上显得过于单薄,缺少长篇小说应有的厚重感和整体感,苏童的长篇创作需要等待再次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文学的治疗功能,对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探讨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以文学治疗的相关理论,分析苏童的新作《黄雀记》的叙事特色:叙事主体是精神病患者;叙事内容是创伤性体验;叙事效果是文学治疗。  相似文献   

7.
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视角观照苏童的文学书写,为其相关研究打开了创新性的空间。基于对苏童新世纪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的研读,深入探析其文学意象建构的"鬼魅性"。并通过分析其鬼魅叙事中寓言与虚构等表意策略,探析其批判当下道德沦落与历史虚无化现状的现实指向,深刻地揭示出苏童文学叙事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9.
《黄雀记》中,保润、柳生和仙女是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产物。保润成为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弃儿",而柳生和仙女却成为此语境下的"宠儿"。但他们最终都受到消费主义文化语境的质询,成为时代的"废弃物"。在他们形象的背后,可以看到小说叙事落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消解了伦理和道德对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黄雀记》属于苏童"香椿树街系列",其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正在经历失"魂"落"魄"的苦痛,没有终结。保润是一个执着于"捆绑"、沉迷于过去、又在现实突围中失败的病态小人物,深受人的"劣根性"、时代以及环境的影响,这些与他残存的人性常态形成鲜明悖论,进而揭示出人们在当下生存中的困境和宿命感。  相似文献   

11.
继《河岸》之后,2013年苏童推出其长篇新作《黄雀记》,这篇小说于2015年8月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不惑之年的他重回那个熟悉又陌生的香椿树街,不仅仅回到这条街道,还把街道上的似乎犹在眼前的意象也带了回来。苏童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很多,也有评论者称他的写作为意象化写作,本文主要抓取了《黄雀记》中的三个主要意象进行分析,分别是:绳子、怒婴以及季节轮回,这三个意象看似独立,但实则都指向黄雀这个总的意象。小说是借助三个意象的描绘从而实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苏童《黄雀记》回归“香椿树街”叙事,从三个不同的少年视角展现时代变革下的社会图景.其突出成就首先在于写实手法充分暴露社会失范下的人性冷漠;其次赋予女性更加主动的话语权,尽管她们最终不得不走向悲剧;再次象征、隐喻等表现主义的技巧折射命运的荒诞无解;最后书写自由与规约主题下人性的异化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和冲突.不同伦理选择背后折射出深层的道德危机,揭示转型视域下的精神困厄,进而拷问精神领域的现代化问题,具有深刻的伦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苏童在其新作《黄雀记》中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构建出复杂的三角关系,与萨特理论中有关自为与他人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合。从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注视"的初次注视与再次注视展开,揭示三人之间发生联系与产生冲突的最初征兆;进而将人物冲突深化到互为"羞耻"的层面,针对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三个意象"跳小拉""镜子""绳子"分别阐释该意象对于主人公羞耻的意义所在;最后总结出苏童所构建的三角关系,实际上是对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的完美诠释,保润、柳生与仙女正是这种互为地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在他人那里得到的显现,他人的存在又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从而产生冲突并无法超越,成为地狱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最新长篇小说《黄雀记》一经连载,便引起了巨大关注。小说以保润、仙女和柳生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香椿树街为缩影,描绘了一幅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民情风景画,精准地展示出那个年代混乱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惶惑心理。《黄雀记》因作者采取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让文本展示出寓言般的深刻意蕴,呈现出浓厚的诗意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普遍存在着逃亡意识,近年新作《黄雀记》是作者逃亡书写的延续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分析逃亡者形象和文本中出现的围困意象群,展现逃亡者无法出逃的困境,并指出逃亡无效的缘由。最后从社会心理层面、文化心理层面,指出逃亡书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6,(2):67-71
苏童在《黄雀记》中表现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与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契合。首先由人类的失魂,自我意识的丧失,导致人无法把握自身,而他人会对自我进行干预。自我也会对他人进行干预。在他人的干预之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痛苦,然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诞和痛苦的,世界也会以各种方式干预个人生活,在他人与世界的双重干预下,人只能痛苦地生活着,无法掌控自身。  相似文献   

17.
苏童小说《黄雀记》通过主体故事情节的设定,借助于文本中祖父的失魂书写了关于历史与传统的思考;借助保润的失魂诠释了青春期少年性欲觉醒后的迷失;柳生的失魂呈现了陷入人性困境中的宿命与偶然带来的悲剧;白小姐的失魂浮现了复杂的经济社会里个体被金钱奴役的现象。至此,"失魂"隐喻了作家对社会和个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苏童小说《黄雀记》通过主体故事情节的设定,借助于文本中祖父的失魂书写了关于历史与传统的思考;借助保润的失魂诠释了青春期少年性欲觉醒后的迷失;柳生的失魂呈现了陷入人性困境中的宿命与偶然带来的悲剧;白小姐的失魂浮现了复杂的经济社会里个体被金钱奴役的现象。至此,“失魂”隐喻了作家对社会和个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黄雀记》的故事以耐人寻味的叙事艺术叙述了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暴案件,三个年轻人的生活因此纠缠不清,他们都试图冲破自己心里的阴影,找回自己,无奈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各自走向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局。这被称之为宿命,这宿命实则来源于人内心的冲动和欲望,小说的结尾以纠缠的下一代的神秘预示着宿命并非天定。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雀记》是一部经历过艰难探索后的蜕变性的作品,苏童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风格等方面都试图突破围"苏童式"的风格,但是作品的背景又回归到了大家熟悉的"香椿树街"。本文试图以苏童在《黄雀记》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小说中形成的典型形象进行比较,探索苏童的《黄雀记》是转型后的回归还是真正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