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权威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了汉语单音维度形容词组配成双音维度形容词的可能性,探讨了汉语单音维度形容词的认知等级及其认知阐释。研究发现,第一,从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出发,单音维度形容词"高"和"深"在人们的认知顺序中始终占据首要位置;第二,从历时角度和共时角度出发,单音维度形容词"厚""长""大"在人们的认知中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差异,且在共时层面的书面语与口语中的认知顺序也有所不同;第三,从历时语料库考察看,"厚"与"长"的认知顺序始终处于相同层面。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异形式,其中词汇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方言词语可作为共时方言词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陇西方言词语汇释》中筛选出了162条词语,称其为"区别于兰州方言的陇西方言特征词",审视陇西方言与兰州方言的共性和个性,得出"表示名物的词语变化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方言间的共时词汇差异""兰州方言和陇西方言在语法层面来说,基本没有区别性,是一致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得~"结构词在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中都很常见,例如现代汉语中"得了""得令""得到"等,在北京话中也会有"得嘞"这样的表达。怀宁方言中也有很多"得~"结构的表达,它们有不同的构词特点,表示不同的意思。文章拟从"得了""得着""得很/死"的结构来对怀宁方言中的"得~"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了解其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有 VP”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 ,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 ,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5.
"下"和"就"是光山方言中的两个全量形式,二者分布互补,主要体现在:1)"下"主要用于个体量化,"就"主要用于事件量化和个体量化;2)用于个体量化时,"下"用于实指性的个体量化,"就"主要用于非实指性的个体量化,这一倾向性差异在谓语类型等相关参项上都有表现。基于邻近方言和汉语史的相关材料,文章从历时来源角度对二者的共时差异进行解释。在此之上,文章对汉语部分方言中的同类成分展开了初步考察。已有材料显示,方言中用于个体量化的全量副词等常呈现分化表现,跨方言中显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有 VP”这一语法现象在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的特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它的发展变化,结合古汉语和方言探讨了“有 VP”的独特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方言正反问句有"VP-neg-VP""VP-neg""K-VP"三种基本类型,诸类型在分布上错综复杂、层次叠加,很多方言有几种形式"并存"现象。这些"并存"形式历史上可能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演变,最终形成共时平面上"并存消长"态势。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文献中有很多词语仍留存于今山西汾西方言中,古今词义有些基本相同,有些发生演变,即词义扩大、缩小或转移。文章选取"洗刮""秋里、冬里""抬举""眊""折倒""讨吃鬼""发付"七条词语,释义并举例说明用法,一方面同其他方言进行横向比较,显其异同;另一方面探寻其历史发展线索,明其来源与变化。  相似文献   

9.
汉语相关官话方言中"把"字处置句存在复指代词形式,这些形式从历时上看有共性特征,但在共时层面有一些差异特征,包括动词结构的形式、复指代词的强制使用程度、否定可变换性、"把"字句独立性及复指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通过考察官话区中的罗山方言、常德方言、巢湖方言、英山方言、孝感方言、公安方言和九江方言等拥有的演变特征的数量,我们得出这些方言点代词复指功能的演变从弱到强的等级序列,即巢湖方言复指代词的演变特征最少,也即演变程度最弱,公安方言强之,孝感方言又强之,罗山方言、英山方言再强之,九江方言和常德方言的演变等级最高。这一研究为推断共时层面具有共性句法特征的不同方言点在形式上的关联提供了另一视角。  相似文献   

10.
"姑娘"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姑娘"的词义系统也是非常丰富的。试分析"姑""娘"和"姑娘"在文献中的词义系统,并试图从语源上探求"姑娘"一词的词义发展源流和脉络。"姑娘"词义系统经过了复合、泛化、引申等过程,反映了汉语词汇的词义系统的历时和共时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儿化"现象是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对其研究的文章很多,有共时的研究,也有历时的思考,主要有三方面:普通话的"儿化"现象研究、方言"儿化"现象研究和对其演变的研究。总观这些研究,其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方言与共同语的结合、共时与历时的结合、多方言的综合比较研究等还做得不够。  相似文献   

13.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本文对长治方言的语法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共时描写和分析,包括词缀"圪"、代词、补语、特殊结构,同时兼顾历时平面。通过历时考察,认为有些语言现象保留了近代汉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甘谷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的西北方言,其语音系统包括27个声母,38个韵母和4个声调。本文对甘谷方言的声韵调进行了静态描写,并结合汉语中古音和普通话音系,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比较,阐明其主要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个案出发,选取江苏溧水方言中存在的一组以声别义词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作具体考析:分析音义特征,探寻历史渊源,观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状况,分析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共时层面上,时间词"明日""明天"在句法组合以及语用表达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认定两者是完全等同的;从历时层面看,两者也呈现出一个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同时这种状况也在方言调查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樟树位于江西中部,属宜春辖区。樟树方言是赣语宜浏片的代表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60万。本文运用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樟树方言的体系统和各类体标记进行简单地描写、分析。将樟树方言的体分为动态和事态两种范畴。动态有完成体、经验体、完整体、持续体、进行体、起始体、反复体,体标记分别是"过_1""过_2""过来""哩""倒_1""得""倒_2""在""在+地点指示词""起来""过_3""V一下V一下""V来V去"。事态有将然态和曾然态两种,体标记分别是"来哩""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假设连接词的词频,各自在假设连接词语表达系统中的功能负荷量等语言特征,以此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对比。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如果"和"要是",前者占了大半的比例。古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假设连接词为以"若"开头的词组"若不""若是""若非"等,总共约占一半,"如果""要是"次之。由此可以看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重要的假设连接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若"开头的词逐渐失去核心地位,而之前相对较次的功能词取而代之。研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现代汉语对双音词的偏好,以及对词语的语义分工。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由"姑娘"亦可指称"姑妈"这一问题,探究"姑""娘""妈""姑娘"以及"姑妈"等词的本义及演变发展义,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探究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0.
汉语虚词huo和huohuo用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huo和huohuo历时、共时发展演变情况的考察,以及对作者所在方言点词汇系统用法的调查,我们认为:(1)huo是由"和"、"合"、"活"等融合生长成的一个逐渐虚化的语素.(2)huohuo一直是个用于摹声、状貌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方言中,huohuo主要用于状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