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上古汉语中,"所以"是一个介词结构,是由代词"所"加介词"以"组成,再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来说明动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其在后来虚化成一个因果连词.据此本文在语言历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所以"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只有与量词组合成数量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定语或补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数词“一”的语法功能却大为活跃,能够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1.充当主语。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句中的“一”就是一座山的意思。需注意的是,“一”不是一座山的省略,因而,不能把它当作定  相似文献   

3.
夏梦 《现代语文》2009,(6):92-94
无锡方言中的"落"相当于上海方言、苏州方言中的"脱",一般作结果补语,但因其使用的频率极高,正处于进一步语法化的进程中,逐渐跳出结果补语的范畴,意义虚化而用法多变.本文尝试研究"落"除实词之外的各种用法,描写它的分布与语法功能,解释它的语法意义,同时,对它的语法化机制和语法化方向提出个人见解与论断①.  相似文献   

4.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5.
一数的观念的产生,应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人类诞生以后,解决谋生手段是一大问题,生活资料的简单积累也必不可少,于是,就产生了对于数的认识的绝对必要。结绳记事的古老传说表明:远在最简单的文字产生以前,已经有着记载数的迫切需要了。以后又经历了契刻符号、甲骨文及《墨子》、《荀子》、《管子》、《诗经》、《礼记》、《周礼》和《九章算术》等古文献对数的概念理解与发展,从而使人们对数的认识出现了飞跃。  相似文献   

6.
数词在《论语》中的用例较多,它们意义各异,用法有别。本文从表示虚指、表示实指及其它用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为我们更好地阅读《论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荀子》中的"夫"有名词、代词、助词、语气词四种用法,这几种用法一定程度体现了"夫"的语法化过程。根据"夫"在《荀子》中的分布情况可以试分析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夫"有以下几种用法:1.名词;2.称代;3.单纯指示;4.指示兼句首语助词;5.句首语助词;6.连接。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的链条。根据"夫"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它的历时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或”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使用范围颇广,应用方式多种多样,词性问题也一直争议颇多。针对《马氏文通》中提及的“或”字的用例,梳理了其语法化过程,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或”的词性发展历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通常,我们都是用数词来表示数量和顺序的。然而,在英语里,我们又常常可以用不是数词的词来表示数。下面是对这些不是数词的数词的几点归纳,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章使用了数词,使用数词的地方多迭400余处.本文试图从数词概况、数词分类、数词运用的形式、数词的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数词“零”的缀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数词"零"正在向前缀演变:出现频率高,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位置固定,常置于名词、动词前,构成三音节词(零N、零V);词汇意义泛化,有了"不、无、没"等否定义;在缀化过程中,逐步分化成自由语素与不自由语素两类;能起到标志词性(名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记载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该书语言特色鲜明,口语化程度比较高,深入研究它的语法,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人们对上古汉语语法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协状元》中“了”用例的穷尽性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以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情状类型、信息结构和视点为参数探讨“了”五种句法功能的语法化层级,认为应为: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助词〉语气词。  相似文献   

17.
佤语和汉语的数词"一"既能用于基数、序数等一般数词的表达,也能与量词结合为数量短语,结合后的数量短语可受其他词类修饰,也可作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特征体现了语言的基本共性。另一方面,佤语数词"一"有ti?和?e?t两种形式,使用范围不同,在省略、语序等方面也与汉语存在差异,而汉语数词"一"的重叠等用法却是佤语没有的,从这些差异入手,便能一窥两种语言数词"一"的个性特征。全文运用共时比较法,对佤汉数词"一"的语法特征进行了初步描写和对比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铺垫。  相似文献   

18.
"千万"由数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又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副词。数词"千万"在先秦出现,表确数或约数。在句法位置变化、主观性增强、使用频率升高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词"千万"在唐代时被重新分析为副词,隐喻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寻翠 《文教资料》2014,(12):23-24
“一手”由名词性短语发展到摹状性副词和关联副词,意义变为“独自”。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一手”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它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的演变动因。  相似文献   

20.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