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新是当代小说先锋派有特色的作家之一,幻想与直觉构建其文本神秘的审美世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荒诞的记忆、朴素的关怀、儿童视角、成败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3.
段永建 《天中学刊》2007,22(6):80-83
李佩甫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中自然衣钵了传统乡土叙事中守望乡土、拒斥城市的情结。进入新时期,他聚焦社会现实、挖掘生活本质,以官本位思想为突破口,既对封建传统积习进行批判,又本着启蒙、救赎与建构的思想,借助其小说文本,在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探讨,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乡土叙事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农村女性形象是甘肃中短篇小说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女性的形象始终活跃在甘肃小说作家的笔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女性形象有发展有变化有继承有创新,其书写意义也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1.八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可。2.九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理性思考。3.二十一世纪初:作家的心灵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启示我们去思考甘肃乡土小说作家未来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作为近年来一位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对现代中国乡村在落后的传统小农思想和现代商业化背景的双重夹击下所形成的畸形文化性格及乡民的残缺人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阻力所在.本文结合其具体文本,从中原乡土村民的"权力情结"的实质及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出阎连科对乡村文化和人格缺陷的深入分析对我国乡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钦文作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疾病书写,包括由暴力引起的身体疾病和疯癫形式的精神疾病。这些对疾病的书写背后承载着作家对社会、文化的沉思和批判。同时许钦文对疾病的书写来自于其深刻的疾病体验和以文救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7.
夏天敏作为当今文坛备受关注的一个作家,其以乡土为题材创作的小说,思想内容深刻,在关注贫困山区底层人生活的同时,笔端对深层的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多有触及;在艺术手法的探索与创新上,夏天敏坚持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方法,但也敢于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的优秀资源大胆借鉴,很好地融于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中.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44):50-51
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有文化的视野。针对以乡土类事物为对象的文本,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文化的视野来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组,学生学习这类文本时能够理解乡土文化,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乡土,是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是作家们以“地之子”的自觉身份不知疲倦的歌吟的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0.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故乡"为背景,进行乡土审视。出身于乡土的他对"故乡"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有着重重糟粕积淀的乡土现实的批判;一种是对乡土古朴的道德情操和生存方式流露出丝丝温情。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其批判的力度远远大于温情。  相似文献   

11.
杨春梅 《现代语文》2010,(2):148-149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张瑞英博士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30万字。“绪论”后分四章,依次解析四个具有突出地域特征的乡土作家群体及其文本:  相似文献   

12.
陕西因其各不相同的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积淀而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陕北、关中和陕南风格迥异的文学姿态.陕南农村是王蓬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地域背景.深入农村的生活经历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切的体验.在王蓬的小说文本中,关于陕南的农村风景、乡风民俗和地域历史文化渗透在故事之中并且无处不在,作家借用这些写实性的表达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学景观,而且也建构着他内心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13.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乡土小说理论倡导,乡土小说文本示范,乡土小说作家队伍三个方面,论述了浙籍文人在"五四"乡土小说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直对中国文人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汪曾祺作为20世纪的“乡土作家”,其创作也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润。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时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处处流露出与世无争、致虚守静的人生观。这些无疑都与道家贵自然、顺天命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现代城市的遭遇始于二十世纪,乡土与城市的对立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北京“市声”为代表意象,通过文本分析,探讨现代作家在北京的种种城市体验。现代作家对市声选择性的描写,体现出他们面对城市时特有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鲁彦的乡土小说,以丰富的浙东风俗描绘、深刻的社会心理刻画、“温情脉脉”式的批判,展示了风俗文化现实主义倾向,触摸到乡土中国的生存风貌和历史变迁。在最俗常的风俗生活的世态中感受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种族心理,乃至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文化错位中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建与文学审美的提升,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关联。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审视是其渴望融入世界文学语境的功利性行为,也是相对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集体呈现。寻根文学对乡土题材的借用是出于自身寻找失落的文化形态的需要,而不是根本上承接现代文学的启蒙主题。其笔下的乡风民俗、异域情调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沿袭与存在的证明,而不具体担当乡土书写中对封建性批判的传统责任。寻根者文化践行的目的集中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形态与80年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世界化双重语境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在自己的乡土叙述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乡土叙事和形而上的乡土哲理思考,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现实化、本体化、哲理化的乡土现代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为个案研究,分析文本如何典型地彰显出作者独具风貌的现代乡土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