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仿佛就是一个整日流眼泪、爱耍小性的气量狭小的小女子,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林黛玉绝不是小心眼、爱哭闹、不识大体的寻常小女子,而是一位情趣高雅、志节不凡、重情轻物、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的具有诗性精神的大家闺秀与绝代佳丽!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的诗性气质有两种:一是俗化的大观园中的“狂”;二是诗化的自我精神境界的“真”。这两种精神表现恰好具有了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心理倾向。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狂”与“真”是他们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林黛玉的“狂”与“真”却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而在人物结局上,女诗人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的逻辑不同于成人世界中的概念性逻辑。儿童的逻辑汇入了并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浪漫主义审美意蕴的诗性精神。诗性的逻辑是展现儿童精神之特质的基本表达形式,也为人类理性精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相似文献   

5.
诗性精神     
生存与劳动这一在本休论上网一的事实,在人类文化的知性思维中却被一分为二,于是活着与生存、手段与目的便成为彼此致视的两营对垒,生被分离、劳动披上了凝重的二重性外衣,思面对这一无法逃安逸的事实,不得不把自己还原于自身——语言、思维中。在这一还原中,思与诗遇合、思于诗中洞见了消解分离的可能性、从而世界便被置设于诗性意义的召唤中,于是思诗便以否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向度导向了对终极意义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7.
梁启超因其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方面的卓著贡献,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又因其“善变”的个性,而成为历史上一位极富争议的人物。就艺术活动而言,他曾被誉为“天纵之文豪”、“舆论界之骄于”,他的艺术思想集中体现着他的个性特色。本文仅就梁启超艺术精神的核心要素——诗性意义,展开讨论,并力图窥一斑而知全豹,较为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8.
<正> 如果说,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长廊列柱建构成《红楼梦》这座巍峨的文学宫殿,那么,林黛玉光彩夺目恰为耶路撒冷朝圣者心中的那块神圣的麦饭石。悠悠百年,她牵动了多少人情思,又化作了几多柔肠,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的,活在读者心中的一颗明亮、美丽的星星。 林黛玉究竟美在哪里呢?不少人如痴如醉地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她那独特的形容:“两重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红楼梦》第三回)清代以清瘦为美,曹雪芹妙笔生花,确实给了林黛玉这个形象以绝世姿容。作  相似文献   

9.
晏乾坤 《现代语文》2009,(12):61-64
在《红楼梦》众多版本中,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也不尽相同。有的描写为“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的是“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笔者认为“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才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这样的描写不但能存形于外,而且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把人物外形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高度统一,达到了“以眉目尽传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百科全书,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这是一个关于人、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不管表现得多么纷繁和歧异,我们总可以从每个人性格发展轨迹中找到他隐秘的心理变化流程。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萌芽的封建贵族的叛逆,作满怀同情地在这个悲剧主人公身上表现其对封建正统势力沉重、伤感、失望的情绪。作为一个悲剧典型,人们往往重视其性格的社会意义而忽视其自身的心理因素。其实,  相似文献   

11.
教学具有诗性。教学的诗性美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育人之美、教学过程的心灵栖居之美、教学方法的灵动之美和教学内容的素材之美。构建诗性的课堂应该成为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人与教育的诗性关系,或一开始就得到发扬光大,或一开始就被教育与人的急功近利的不当做法歪曲了。一向觉得,“教育”二字,乃具诗性的词。它使人最直接联想到的词是——母校、学生时代、师恩、同窗。还有一个词是“同桌”——温馨得有点儿妙曼,牵扯着情谊融融的回忆。学校是教育事业的实体。学生将自己毕业的学校称为母校,其终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的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向觉得,"教育"二字,乃具诗性的词. 它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诗性的词--信仰、理想、爱、人道、文明、知识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的眼并不专善于从贫愁形态中发现什么美感,我还未矫揉造作到如此地步。我所看见的,只不过使我在反观我们城市里的孩子与教育,具体说是与学校的关系时,偶尔想点儿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多为聪慧美丽的女子,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她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黛玉之美不仅表现在她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关于这些,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无须赘言。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多为聪慧美丽的女子,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她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黛玉之美不仅表现在她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关于这些,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无须赘言。  相似文献   

18.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诗禅关系论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热门论题,张勇以诗性精神为立足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接着说,论证禅宗法门、禅宗道性、禅宗诗学、禅宗文论等富于诗性精神,揭示寒山、皎然、子聪、孤山智圆、契嵩等僧侣的文学批评理论,为禅门文学批评史研究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20.
公元755年,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年代。来自遥远边塞的一个高级军官发动的叛乱,竟然成为燎原之势,从根本上动摇了唐帝国的政治秩序,从而令中国的北方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并且,中国历史上引以为豪的一段盛世华章就此画上了休止符。据史书记载:“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