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相似文献   

2.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于别样构思中传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能较好地呈现宋词的艺术魅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意象,理清情景关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探究作品艺术手法的运用。同时,要补充背景资料和名家评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黍离之悲”,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正>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相似文献   

6.
姜夔的《扬州慢》词人选高中语文教材有些年头了,读了教,教了读,几遍下来,对序文中的“《黍离》之悲”一说愈来愈觉着不靠谱。  相似文献   

7.
词中表现了1160年扬州惨遭金兵劫掠十六年后仍满目荒凉的景况。这使姜夔不由产生了强烈的感慨之情。其艺术特色令人赞叹,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虁的代表作。扬州自隋朝开通运河以来,一直是万商云集,繁胜一时的名城.然而到宋室南渡,金人北来,昔日之繁华都市乃一变而为边境重镇.尤其是在宋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两次大举南侵,烧杀掳掠,一代名城惨遭洗劫,元气顿丧,历时虽久,仍难  相似文献   

9.
<正>《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学片断)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虚写见悲)这个悲,进一步从听觉的角度把"悲"字  相似文献   

10.
《扬州慢》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句子,教参也将该词下阕内容概括为“不胜家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究竟悲在何处呢? 这还得从西周末年说起。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国家接连发生旱灾和地震,百姓流离失所。幽王对国事不闻不问,却宠爱一名叫褒姒的妃子。为博美人一笑,不惜  相似文献   

11.
厉燕 《语文知识》2014,(6):17-18
一、呈现“问题群” 师:今天,我们来读姜夔的《扬州慢》。课前大家已经把相关问题交上来了。这堂课就围绕大家的问题阅读,理解化用杜牧词句的用意,体味作者的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2.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13.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一生在政治和生活上都很失意困顿,到处寄人篱下,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在文学艺术上,他具有多种才能,擅长诗词、书法、音乐,尤以填词称著。姜夔的词独标一帜,不仅清峻峭(?),且能达志咏怀。清人朱彝尊曾说:“词莫善于姜夔,”后学颇多,可说他是开南宋第二期词派的先驱。到了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以致他逝世时,竟无以为殓,还是在友人吴潜的资助下,才得以把他的尸体埋葬在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  相似文献   

14.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为使语少意丰,作者运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都与扬州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了这些典故的具体内容和运用特色,对我们欣赏这首词很有帮助。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东夫,闽清(今属福建)人,晚年居湖州,同姜夔过从甚密。姜夔曾跟他学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  相似文献   

15.
依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的人文主题的要求,对《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这一课进行了整体设计。具体采用微专题教学,分别从“梳理文本,把握诗意”“诵读文本,读懂诗意”“对话古人,追寻诗意”“比读文本,探寻诗意”“再读文本,读通诗意”等五个层面对两文进行了多视角的诗意探寻,教学内容的确定既体现了共同基础性,也体现了拓展提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姜夔的《扬州慢》描绘了战乱后扬州的凄凉景象,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全词运用了用典、对比手法,感慨今昔,感时伤乱,令人愁肠百转,产生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南宋词人的代表,其词题材广泛,涉及感时抒怀、咏物记游、交游酬赠等,但关于姜夔词中的爱国情怀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近现代以来,姜夔的爱国之思、淑世情怀已经逐渐被专家和读者认可,然而关于其爱国词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姜夔爱国词的艺术手法、章法结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其爱国情怀之所以含蓄隐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南守姜夔名词作《扬州慢》(滩左名都)曾附有自度曲,可惜长期受学与音乐分隔研究的限制,对这症词的评价研究多局限于学方面,而它的万分宝贵的音响资料-曲谱,至今还没有和它的学艺术结合起来研究。本尝试从该词的歌词和曲谱谐和之美的角度加以探讨赏析,希望能够拓宽姜夔词乃至中国词学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