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称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谓为吴均体"。关于何为吴均体,众见纷纭,或认为吴均体乃指其诗歌,或以为言其散文。而归结到"清拔有古气"这五个字,也是各持己说,莫归统一。吴均体之"清"当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辞藻的清丽;二是用典的"清淡"。清者,即沈约所说的"易见事"也;淡者,即使用典故数量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上称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上称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曹飞 《快乐阅读》2011,(25):140-141
梁陈之际的吴均以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书"即书信,这篇短文是他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这封书信几乎通篇都是写景,写了富春江上秋天美丽的景色,也许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把观赏到的领略富春江上的独特景色告诉朋友。  相似文献   

5.
齐梁时代作家的作品大多文风浮艳.以典故辞藻争胜.重形式而轻内容。而梁陈之际的吴均却以真情实感、清新挺拔的写景小品文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南朝浙江诗人吴均虽然以边塞诗和"吴均体"诗歌而著名,但是他更多的诗歌主题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追求功名的早期,他自信于自己的才华,乐观地等待机遇的出现。当受挫之后,也曾通过吟咏归隐来缓解愁闷。冷峻的现实最终让吴均写出富于批判的诗篇,抱怨命运、批评友人、批判小人。吴均以不遇为主题的诗歌回漾着希冀、痴想、失望、激愤、悲壮,丰富了他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7.
齐、梁时代的文学作品,辞藻华丽,对仗工切,音韵铿锵,虽有一部分流于绮靡柔弱,但也有不少作品清新隽逸,脍炙人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便是比较突出的一篇。吴均(公元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擅长诗歌、散文,文体清拔,时人效之,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一文,篇幅短小,只有144字,却写出了浙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色山光、秀丽景色,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百读不厌。“风烟俱静,天山共色。”文章开始便给读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体“XX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体"XX体"指起源或流行于网络的新文体,通常是由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而产生。此文通过对从网络上搜集到的59种"XX体"进行分类,初步探究了"XX体"流行原因,并从语言和社会这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文体"XX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齐梁诗人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69年),卒于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享年52周岁,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毕生追求建功立业,报效帝王家,但终未达显宦,却用清拔脱俗的笔触透视齐梁历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清拔有古气"诗歌作品,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齐梁时期四个方面的历史环境入手,探究诗人吴均各类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0.
"经传""经说""经解"三种解经文体均宗经而出,是先秦最为重要的三大解经文体。但是目前学界对三种先秦解经文体并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三种解经文体的差异也没有清晰认识,常出现"经说""经解""经传"文体名称混用、误用的现象。文章从文字学和文体学两个角度论述"经说""经解"与"经传"三种解经文体在阐释目的与文体特点上的不同,以此区分三种不同的解经文体。  相似文献   

11.
赵尚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01-103
一直以来,翻译研究者对于译本文体大多持否定态度,把译本文体等同于所谓的"翻译症"。本文对"翻译症"与"翻译体"作了区分,认为"翻译症"是寄生于译本文体这一肌体上的"毒瘤",需要彻底"摘除";"翻译体"既不同于源语,又不同于译语,是"第三类语言"。"翻译体"对于本民族文学语言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文体形态的口头文学属性,民间性和明前期拟话本体小说文体形态案头化,文人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的发展和初步独立过程;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过程中创作主旨的案头化以及《清平山堂话本》的丛集形式对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和定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与朱元思书》为代表,吴均的山水小品,其清峻脱俗而又不失富丽精工的格调,绝立于"绮纷披,宫徵糜曼"的齐梁文坛,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清新恬淡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15.
吴均是南朝梁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工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札,时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失意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的仕途也不如意。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箩。”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朱元思书》也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吴均在这封信中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倦政治的放旷情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两句景语,大气包举,仅仅八个字就勾勒出清秋季节景致:天朗气清,作者登舟纵目…  相似文献   

16.
晚清科举的制度危机除了内容方面饱受责难的"所用非所学"之外,还突出体现在清廷对区分度与考试文体这一关系互动的长期应对以及由此造成的积重难返。八股文体中"大结"的祛除使得清前中期科举考试面临严重的考试区分度下降问题,清廷通过引入试帖诗来提高考试区分度,但随着士子文体方面调适的完成,区分度问题再度凸显。随后科场关注点后移至相对繁复二、三场,在经、策"满卷获隽"暨区分度提升的同时,"公羊"与"杂学"亦羼入考试并使得文体变得驳杂。而清季朝廷进行的科举改革并未将这种文体驳杂情形视为一种改革决策时必要的考量出发点与客观存在,而是采取基于八股文体窄化的"普通学"改章取向,与原有的文体驳杂一道开启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科场驳杂与意识形态的驳杂之局,这在客观上因应了当时"革命初潮"的形成并在考试与体制内部不同程度销解了士子阶层对于清廷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一生好学,有俊才,善诗文,尤擅长于描写山水。其诗文风格清新,当时有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号称“吴均体”,足见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之大。《与朱元思书》是他写给朋友的书信,现在我们见到的已经不是当时的全文,但是,流传下来的这140余字的短文把从富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明治启蒙文学的“文体改良”运动促进了晚清向新文体的转换,梁启超也受到森田思轩翻译文体的影响。1902年,梁启超将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转译为《十五小豪杰》。《十五少年》被称为“明治时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名译”;《十五小豪杰》被誉为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两译本在各自译入语文化中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译本对比,考察日译本对梁启超翻译文体选择的影响,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文体创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锐话题     
网络文体持续走红,网友陷入"全民造句"时代从今年年初开始,各种网络文体便轮番走红:德纲体、财神体、甄嬛体,再到近日网络上人气正旺的元芳体、禅师体等等。各种网络文体频繁登场,形成网络文体集体大爆发之势,几乎每个月就有一种新文体出现,引起网友的疯狂转发和效仿。每一个新体的出现,都让网友陷入"全民造句"的时代。网络文体,通常是由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而产生,网  相似文献   

20.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