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品味孤独     
当你身处繁华的都市,身旁是喧闹的人群时,你是否感到失落,空虚?这就是孤独,孤单并不代表孤独,孤独不一定孤单。一梵高从梦中惊醒, 《向日葵》、《阿姆斯特丹》、《星月夜》……一幅幅从脑中闪过。孤独,像驱不走的苍蝇,一直俳徊在他脑中。弟弟是唯一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吉本的《苏格兰人的书》是一部优秀的左翼历史小说。作品立足农民、工人等劳苦大众,展示了苏格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大众的苦难和精神空虚、孤独、无聊状态以及道德沦丧,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批判。三部曲不仅是苏格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隐喻,也是艺术表征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3.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4.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书,是我国青年学者檀传宝博士继《德育美学观》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源的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种种条规的束缚与禁锢,可能也必须独自面对世界——一个人们有了更多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手段的世界。在纷繁的世界面前,现代人也就有了更多无所执著的空虚与无所依傍的孤独。也正因为…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美国消费社会建构的三个关键领域——媒介影像、消费行为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景观。《白噪音》展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两大消费行为——看电视和购物,同时,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甚至学术研究也趋向商业化。这些异化消费使得人们丧失了主体性,陷入了精神空虚、焦虑、孤独与异化,并导致垃圾激增、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其所揭示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面对现实时深重的挫败感和无能为力感,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造成的,也是消费社会人们心灵世界的日趋平庸化、琐碎化所造成的.作品深刻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现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尊道重德”蕴涵的心理健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虽越来越丰富,可很多人的精神生活依然贫乏和空虚。《道德经》“尊道重德”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对于加强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化解心理;中突、维护身心和谐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今的文学旗手,其作品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将其名著《挪威的森林》置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解读该小说人物面对孤独以及由孤独而引发的自救行为中自我/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以梳理其小说世界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祥云 《中学生百科》2014,(Z3):63-64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或是从读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曾在很多人的签名档里看到这一句话。而我总会在看着类似这样的表达时皱起眉头,心里鄙夷着孤独的人们。阳光灿烂,青春正好,哪来如此落寞的感受?不过是矫揉造作罢了。孤独在我的字典里就是寂寞、无聊、空虚。它是应该被唾弃的。近来看《孤独六讲》,里面有句话这么说:"对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做出的贡献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受到的社会待遇极不相称.身份与职业的不同容易产生边缘人不平心理;政策与体制导致的身份差异使得农民工非常自卑;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心理隔阂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压抑心理;生存压力、背井离乡以及文化生活单调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孤独、空虚心理;各种心理问题的体验以及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也会诱发农民工的报复心理.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12.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充斥着一些灰色元素,这些元素通过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作品围绕权利、金钱、女色等一些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外在物欲展开,呈现出人性的灰暗和扭曲。人物的自私、冷漠、孤独、残忍……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阴暗,和作品所特有的社会环境所呈现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这些都是构成作品灰色元素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袁秀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11-113,119
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通过多视角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和心理独白的运用,表现了对南方现代社会道德堕落的尖锐批判。试从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入手,解读福克纳在世系小说中始终关注和呈现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孤独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06,(10):14-15
刚从越南战场归来的Travis无法适应纽约的夜晚,于是开始干上出租汽车司机这行。他每天从早到晚地在纽约的各条大街小巷上行驶,目睹着这个城市的肮脏和人们的罪恶。孤独的生活使他越发空虚。恋爱的空白让他更加失落和迷茫。在继续着自己苦闷无聊生活的同时,他决定用行动(暗杀总统候选人和拯救雏妓)来证明自己的意义。该片导演是马丁·西科塞斯,1974年他拍了这部堪称100部必看的好电影之一的《出租车司机》。通过对大都市沉沦与堕落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浮华背后人们的空虚与无助。在这样一部社会题材的影片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体会、去学习的经典对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对《白噪音》中媒体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分析,揭露了美国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所制造的各种虚假形象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操纵,展示现代社会人们日渐空虚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6.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一个恋爱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的渡边,纯粹的直子,真实、温暖的绿子等人物性格,论述了人生的孤独,无法排解的寂寞,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生与死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不但有一个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精神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越来越方便,巨大的地球仿佛只是一个小村庄而已.确实,人们在物质世界里,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然而人们在精神世界上,彼此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在精神上成了一座孤岛,显得非常寂寞和孤独,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有的安于孤独,在寂寞难忍中了却一生,有的为打破寂寞而作出努力挣扎,希望通过改变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来消除孤独,得到心理的平衡,然而到头来他们却更加孤独,孤独中还伴随着极大的空虚,最终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局.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思维,步入文明阶段,孤独和空虚就伴随着人类,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自然,不得不强调集体力量,注重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规范和准则,任何个体意识都必须服从和遵守群体意识.然而任何人要想把两者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几乎都不可能,强调前者则必然要压  相似文献   

18.
《岁月如歌》通过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女性孤独、矛盾、空虚的心灵世界及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在深刻领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疾病、死亡等意象隐喻了美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弗洛姆现代性理论重要概念"孤独"的基本内涵,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人在机器化大工业条件下深刻地体验着生命的孤独,弗洛姆试图通过"创造性的爱"的理论建构来克服现代人的孤独、空虚和无力,并不能有效地让现代人实现自我救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现代人孤独体验的自我救赎之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夜空,一颗颗闪闪烁烁的星星把漆黑冷寂的夜空点缀得明亮、热闹。欣赏这样美丽的夜景,难免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每一颗星星都是一盏明亮的灯,她为迷茫的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心情抑郁的人变得开朗;让心里空虚的人得到了些许暖暖的安慰。也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星星拥有的都是快乐。的确,她们因这样为人们奉献而感到无比欢乐和自豪。可是,她们也有自己的孤独和寂寞,那一份不被人们了解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