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促进中西部的女性研究与教学,加强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广泛沟通不同专业间相关课程的交流,共同分享妇女/社会性别教学和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由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第二期培训于2007年7月14—17日在山西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60名女性研究者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2.
女性学在日本的大学里作为一门教学科目,产生于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女性学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批判现存的研究与教学制度,这种制度完全是男性中心的,无视女性的存在。从女性的观点看待世界,女性学还认为它可以改变教育的前景,并有助于解决校园以及整个社会与性别歧视有关的问题。恨据日本全国妇女教育中心的资料,在日本的高等学府中,有268所学校共开设512门与女性学有关的各种课程。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其影响波及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科举废止一百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为现实考试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是海内外科举研究学者的共同使命。为了实现这一宗旨,2005年9月2-4日,在中国科举制废止百年之际。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性学长期由中产阶级精英白人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美国女性学叙事主体单一且边缘化了其他女性群体。梳理近20年来美国正式出版的女性学学科历程的文献发现,有色人种女性以及其他妇女群体对美国女性学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探讨性别与种族交叉影响的黑人女性主义,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女性学的学科内涵。美国女性学学科发展从不断变化的命名、“交叉性”概念的形成,到由“姐妹情谊”向“姐妹差异”的转变,折射出重构后的女性学学科样貌。美国女性学的发展历程也启示我们,中国女性学应将自我叙事置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之下,以参与亚洲女性学学科建设,建构中国的女性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考试内容越来越狭窄,禁锢士人的思想,考试的目的功利化导致人人都是为了当官发财而学,社会畸形化严重等这些方面上看科举制度又是弊大于利。现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出发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女性学学科建设问题自1980年代中后期提出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许多高校不仅成立了妇女研究机构,而且开设了相关的教学课程,有些高校还招收了硕士研究生,这一切都为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女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认真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传入中国,女性学课程被陆续推上我国高校讲台。女性学课程自开设以来,课程名称和内涵由以女性研究为主渐变成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并存,反映了女性学研究立场和视角正在发生变化。高校最初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属于各学科中的女性分支学科,这个阶段开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向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宣战,以改变男女学生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定型。90年代后期,学术界中使用“社会性别”来替代“女性”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十分明确的女性学课程被冠以社会性别、性别诸类标签。“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对社…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专家、学者。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达1300年,废止之后争论仍在继续,不但国内研究从来停止,国外也有众多学者对中国的科举考试深有研究。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废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之一。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是刘海峰教授的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打量整个科举社会,对科举的评价从单维度向多维度推进,整体地展现科举考试的全貌,同时为现今的高考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研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从科举中来,到高考里去。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9月7日-9日,第十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教育考试研究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成功大学、东吴大学等40多家单位的8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式在具有西方特色的教堂——现天津  相似文献   

14.
科举观(念)体现为主体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它通过科举评价活动完成。科举观念的形成,既以科举考试基本职能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更与科举制度满足其需要、实现其利益的状况相契合。同时,还受到评价主体个人因素和社会时空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了科举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关科举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当代考试制度的社会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虽创立于隋唐,但其时制度并未完备.只有到了宋代,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立法至为详善,并为后世明清两代所继承.所以,宋代在中国科举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曾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维新思想均有重要影响。谭嗣同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他的科举经历,二是他对八股文的认识和变革科举制度的想法,三是科举经历对谭嗣同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中乙科。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权知礼部贡举,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作为一名科举的成功者和管理者,其《东坡集》《后集》等著作记录了苏轼独特的科举观,在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