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诗中有一些涉及桃源的诗作,这些诗作,有反映仕与隐两全的处世之态,也有欲隐而不能充满向往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对桃源持怀疑之态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在大唐盛世华丽外衣下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窥见唐代文人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2.
大历时期社会动荡,挚友离散,山川阻隔,会面难期,从而也产生了大量的送别酬唱之作.大历诗人们留下的数量庞大的别离诗歌凸显了古代士大夫吏与隐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向往自然,表达辞官归隐的心志;另一方面又留恋仕途,耽于口体之福.最终在“吏隐”这种特殊的状态中找到了平衡点,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3.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四皓庙》和《答〈四皓庙〉》,对四皓的仕隐行为一贬一褒,一抑一扬,针锋相对,态度迥异,鲜明地体现了二人截然相反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出仕与归隐的深刻矛盾。文章分析了陶渊明仕隐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存在根源 ,并进一步指出 ,仕与隐的矛盾是理解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6.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置身唐末昏暗动乱时代,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彷徨,使他只好醉心于诗歌。把诗歌作为科举“成名”的工具,走上为科举而科举之路;把诗歌作为后世“垂名”的工具,试图通过诗歌实现儒家“立言”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又通过终生吟诗赋诗、结交僧侣逃避在诗歌王国、禅静世界中以求暂时的解脱。文章结合唐末世风、诗风,指出郑谷既无法实现济世理想又难以真正高蹈隐逸的矛盾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许浑是晚唐的重要诗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心乐田园之士,本文从其诗文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出发,以管窥诗人在"出"与"处"矛盾中的煎熬,从而求得其思想中的主流部分,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许浑。  相似文献   

8.
9.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陆机作为吴国亡国之臣,与西晋士人存在着政治归属的差异。我们从与陆机交游过程中产生的赠答诗,研究西晋时人是如何认同陆机的?首先,追溯宇宙文化同源性,是赠答诗的关键一步。其次,凸现陆机的道德伦理魅力,加强个体道德伦理认同感,冲淡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核心。最后,侧重文藻才华认同,淡化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落脚点。总之,在西晋时人的心目中,陆机是极具道德魅力和藻丽才华的难得之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到唐代发展到顶峰。而盛唐诗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诗坛上群星璀璨,一大批光照千古的诗人同时出现,构成了盛唐气象最耀眼的色彩。孟浩然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受南朝诗风的影响,清新脱俗,深得当时及后世盛誉;其亦仕亦隐的情怀也让后人评说不已。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幼年苦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青年时慕庞德公高风,曾与张子容一同隐居在襄阳县东南的鹿门山。据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记载:“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6,(6):27-32
县居是姚合重要的政治生存和文学创作的空间,姚合在从政早期先后任武功、万年等地的县吏,创作了大量县居诗。我们通过对其县居诗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到姚合在县吏阶段面对仕途和隐逸的内心矛盾,从而产生政治行为和心理状态上的仕隐冲突。这种心灵冲突的生成不仅与吴兴姚氏家族、个体本性、时代精神有关,也与其内在的儒道矛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18,(6):52-56
刘长卿一生仕途蹭蹬,屡遭迁谪。在其谪居或途次湖湘期间,或为山川胜概所激而抒以骚人之志,或为人文轶事所感而发以迁客之思,写下了一批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湖湘诗歌。刘长卿的湖湘诗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白描、移情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刘长卿湖湘诗是湖湘贬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湘贬谪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此篇是继《刘长卿诗杂考》和《续考》而作的,此次只写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如长卿在狱中韦使君的诗,人以为是韦之晋,此以为是韦黄裳,对史实分析较细,长卿于乾元元年春贬南巴,在鄱阳故居停留一年,次年春才去南巴,其原因,一是唐朝有明令照顾,二是朋友帮忙,中考证详实,长卿在江西有宣州之行,有人以为是赴李光弼的河阳军,有人以为是去平刘展之乱,时间、地点皆不合,长卿在江西有宣州之行,有人以为是赴李光弼的河阳军,有人以为是去平刘展之乱,时间,地点皆不合,此以为写于广德年赴宣州平陈庄,方清的起义,时,地,史等皆合,如此种种,自成一说,皆可供爱好唐诗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汉代出现了成熟的赠答诗歌,在赠答诗的发展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18.
南宋词人张孝祥是苏辛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作家 ,他的词意境开阔 ,想象丰富 ,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赠答唱和词 ,一反以往专写离情别绪的传统 ,唱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战歌。本文试就这类词探寻这位力主抗战的爱国词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赠答诗可以视为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六朝时期在家庭观念和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导致六朝文人生活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六朝赠答诗我们可蠡测六朝的人伦精神。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赠答诗与特定的对象相应,具有正式场合的社交应酬、精神世界的沟通共鸣和诗歌领域的交流切磋三种不同性质。通过赠答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官员、隐士、居士和诗人的不同身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在身份选择和认同上的困扰。赠答诗反映了王维性格中动和静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