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绘四对母女关系,深刻地揭示出美国华裔的"边缘心态"。分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探析小说中母女关系所代表的文化冲突以及通过母女的互相认同而实现的文化融合,从而突出消除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对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一系列故事进行了叙述。在故事叙述中沉默、服饰及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的因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深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做以解读,力图使读者对小说《喜福会》及其文化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有时违反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借此传达隐含会话含义。电影《喜福会》中琳达与韦弗利的母女对话所体现出的内心活动和真实意图可通过这一语用学理论的分析得以挖掘。  相似文献   

5.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的畅销小说,讲述了四对母女的故事。四个出生在中国而在成年后移民美国的母亲和四个出生在美国的女儿的性格各异,而母女间的会话更是矛盾不断,表现了母女在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上的差异。对此,该文依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其中多次出现违背合作原则的对话,但是却没有导致对话中断,反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然后通过对李军、程乃珊两个英译本的全面考察,解释《喜福会》虚构对话的翻译策略和复现原作虚构现实的等值性。对此,该文旨在通过合作原则论证译作对叙事话语主题功能的捕捉,从而为小说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对抗、母女关系、以及女儿们的身份认同等方面。本文认为,《喜福会》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它不仅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价值观的碰撞,还描述了几位女性的成长历程。本文将对小说中吴精妹、龚琳达和许安梅的故事进行研究,探讨母亲们在旧中国以及女儿们在美国遇到的种种磨难和她们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9.
中国《喜福会》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呈现较为单一的文化政治批评。本文拟从文本和阐释群体两极,分析其中原由。不管是小说的框架寓言,还是小说本身,都反反复复集中于母女冲突,而一代移民母亲体现中国文化,二代移民女儿体现西方文化,因此,母女冲突实质为东西文化冲突,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冲突、文化身份成为文本极为突显的“内容存储”,多视角的叙事策略使冲突进一步加强,强烈召唤读者解读其文化冲突和身份问题。同时,当前的多元文化潮流以及以政治批判为特征的后现代大环境使“阐释集体”具有文化冲突、政治批评的期待视域,该期待视域自然响应文本召唤,由此,产生《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导致的“失语”现象,引起极大反响。本文试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两代人之间“失语”现象的成因和“失语”背后的语言文化障碍。作者谭恩美(AmyTan)站在超越两种文化局限性的高度,看待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华裔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与母女情深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的《喜福会》体现了大量的中美文化。本文从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女儿之间的母女关系、中国式男女关系和美国式男女关系、中国式朋友关系和美国式朋友关系的对比出发,表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喜福会》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画卷。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母女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主线,一方面讨论了中美文化差异在母女冲突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化冲突对于移民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主线的女性世界。文章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喜福会》进行解读,通过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文化观和婚恋观上的冲突和融合揭示小说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以及作者期望建立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杨艳 《文教资料》2009,(30):78-79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是围绕着几对母女之间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爱怨冲突展开的。本文作者从这一主题入手,从文化角度去分析母女之间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母女关系最终冰释前嫌,由冲突走向和解的原因,进而挖掘出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成熟理性的多元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对西/东二元对立的后殖民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赛义德的后殖民视角,借用德里达解构策略分析《喜福会》并指出:小说中母女的冲突象征东西对立,通过从内容和形式上消解女儿/母亲二元对立、母女和解(东西交融)的大结局、母女本质上惊人的相似、母女无法逃避化同化的共同命运的描写以及对西方某些化现象的讽刺,《喜福会》消解了西,东二元对立,并提出东西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东西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导致的"失语"现象,引起极大反响.本文试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两代人之间"失语"现象的成因和"失语"背后的语言文化障碍.作者谭恩美(Amy Tan)站在超越两种文化局限性的高度,看待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华裔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与母女情深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空间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所反映的文化主题的空间对立、转化和融合,剖析《喜福会》的空间叙事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深刻历史、文化原因,以此品鉴华裔美国文学女性作家谭恩美高超娴熟的空间思维脉络和空间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8.
语用学是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一个有力武器。美国语言哲学家H.P. 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其核心是合作原则。运用合作原则从语用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小说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梁轶 《教师》2010,(12):114-115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写的是贴近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旨在从伦理学角度出发.运用最大幸福原则分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以及母女关系最终走向和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