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等,亦称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占据大量的史实的基础上,讨论了唐朝三百年统治中国子监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国子监在国家的图书编纂与整理、历法与法律的制定、重大祭祀活动的主持等方面发挥了中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京国子监是明清两朝的国家最高学府,又称国学、太学,因其包括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庙学"。成贤街因此而著名。本文将对明清时期成贤街布局及其演变、国子监和孔庙的建筑进行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清晨,走进国子监,参天的松柏古树,雄伟壮丽的古建筑群,令人肃穆,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为古时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  相似文献   

5.
北宋国子监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印行了大量的典籍,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收取书籍的民间印板,二是馆阁校勘后付国子监雕造、印行或馆阁校勘、雕造后付国子监印行,三是国子监自己组织人力校勘、雕造。《文选》在北宋国子监的版刻历史,正恰好反映了这三种途径。毋昭裔刻本《文选》系五臣注本,印板后被收入国子监;景德四年诏校《文选》李善注本,是由馆阁校勘并刻板,但毁于荣王宫火灾,并未印行;天圣七年国子监刊本李善注《文选》,则是由国子监官员负责校勘并由国子监印行的。  相似文献   

6.
<明史·孙懋传>裁陈霁为南京祭酒,这与<明实录>等史籍记载不一致.依据<明实录>整理出的1496-1521年间的南京祭酒年表并无此人,其他史籍南京祭酒年表亦无此人,但<明实录>和<国榷>等史籍都载陈霁为国子监祭酒.张邦奇撰写的墓志铭勾勒出陈霁仕官轨迹,透露了任职国子监的信息.据官私史籍与时人文集可断定陈霁为国子监祭酒.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国子监,是封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它既是进入仕途的桥梁,又是向科举制度的金字塔攀登的阶梯。清初,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南京和北京都设有国子监。顺治七年(1650),改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保留了北京国子监,称为国学,亦称太学。清代的统治者对国子监是非常重视的。顺治元年(1644)就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  相似文献   

8.
国子监是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生员心之向往的求学场所。优厚的生活待遇、良好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国子监生潜心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严格的规章和规范的考核活动,为确保国子监正常教学秩序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提高国子监的培养质量提供了管理保障。  相似文献   

9.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元史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然而有关国子监的研究似乎总裹着重重迷雾。如自北齐设置国子寺以来,历来是一个朝代只设一所国子监。而元代却三监并立(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这一独特的格局成因何在?人们总是语焉不详。再如元代国子监的演变过程、办学模式、管理机构、职官人物等详细情况,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也乏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