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缘于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致仕心理、权威崇拜心理、现实功利心理、封闭苟安心理等社会文化心态会对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产生阻滞。为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农村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以达成全体改革参与者的价值认同和教师生活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新课程实施机制,从而突破从应然走向实然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角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陷入荒芜的境地,农村文化队伍日益散落。这些方面导致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衰落,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重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对于克服农村生活的离散性,加强农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豫东 Z 市的调查主要围绕农村文化生活消费、农民对国家文化政策和措施的感知度、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式、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情况等五个维度来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相比传统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正处于喜忧参半的状态;通过政府外力嵌入来构建的农村文化生活不尽如人意;农村文化生活的复兴和重建仍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农村文化生活方式重构的主要动力和力量还在农村内部.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文化批判视野的缺失,较少从文化再生产、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与属性、以及学生文化和生活形态等方面来考虑农村学生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师自身发展两方面提出了培养教师文化批判视野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资源匮乏,当前农村幼儿园文化缺失现象严重。本文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幼儿园文化的重构,本文从幼儿园环境、文化生活、师资培养和评价机制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由于资源匮乏,当前农村幼儿园文化缺失现象严重。本文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幼儿园文化的重构,本文从幼儿园环境、文化生活、师资培养和评价机制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时产生和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构成中外文学特色的重要内容。翻译则是在特定语言文化环境中对原著的改写与重构,深受宗教影响。近年来,在翻译文学研究领域,宗教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关注,宗教视  相似文献   

8.
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其历史形态而言,市民社会已经历和正在经历三种形态:文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而市民社会之历史演进的过程恰是人类不断争取生活资料、生活空间和生活意义的过程。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作为一种自主、自愿、全面发展的生活领域和关系结构,标志着人们开始过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但它是以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方式和民主的政治运作机制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文化形态市民社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转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必然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冲突,也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伴生关系,但是向着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是发展的必然。在转型过程中文化原有形态的解构和重构成新形态的过程是窥看转型社会发展细节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点。在转型社会,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调整,作为社会核心的人,也要进行调整。因此,以文化解构和重构为路径的转型社会文化形态分析,对于了解文化形态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文明创造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滞后、生活单调贫乏、组织不够完善以及各种落后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等,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永恒的主题,其发展创新对于现代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乡土文化既要吸纳多元文化中对乡土文化发展有用的精华,又要强化乡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乡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对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文化基础设施缺乏,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基层文化队伍薄弱,落后文化的影响等等。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大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建设及培训,吸引人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加强政府管理,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尚有不小的差距。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教育,必须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经营素质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更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农村学校作为地区的文化中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学校通过加强与当地农村的文化对话,可以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传递与创新以及现代文化的引入、传播和融合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优化农村文化场域,提高村民文化自觉,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有效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宋代统治者重教兴文,印刷术普及等是宋代江西乡村私学兴起的外部环境;江右经济飞速发展,民间知识阶层渐起并参与地方事务乃其内部动因。地方知识阶层,以不同的教育形式广泛参与乡村私学,以此作为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乡村私学的发展对两宋江西地方社会确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地方知识阶层个体素质的提高,地方社会整体风气的提升以及地方学术思想的繁兴助益颇显。  相似文献   

20.
"乡风文明"在本质上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其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对全国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主要以河南省的调研数据为基点,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状况给予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