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助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导航仪”,具有助思、助练、助评的作用。当下助学案存在学习任务前置、问题设计不佳、缺乏情境创设等问题。基于项目式教学理念设计开发新型助学案,以“任务驱动→项目推进→问题导学”为主体骨架,设计拾级而上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相似文献   

2.
实施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程序为:引入——→讨论——→争论——→结论——→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应用一、“引入”——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引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归纳起来,教师应注意创设以下五种情境:浓郁…  相似文献   

3.
熊建祥 《湖南教育》2002,(22):25-25
所谓“三步五法”是指课堂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即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激发创新可用五种方法,即设疑激活→讨论求异→想象创新→质疑挑战→创新评价。“三步五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创设情境。这是整堂课取得预定教学效果的前提。创设情境首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直至引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使学生自然产生接受学习的心理准备。其次是使学生对前后知识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语言描绘,如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老师小结后引入本堂课…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抛锚式教学"的使用和探究,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识别、提出、解决真实问题,使课堂更灵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思维型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反思→迁移”教学逻辑,依据师生“双主”互动关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设计问题链,沿着“激疑→设疑→探疑→质疑→解疑”的问题主线,按照“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的科学探究程序,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充分展开知识形成过程,在探究中凸显思维的互动、反思、迁移,力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6.
生活实践情境来源广泛、直观生动,常被用于地理教学中,但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与学习主题和内容脱节的问题。文章以冰壶生产为情境,以“工业区位因素”这一学习主题作为示例,提出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时需遵循“情境素材→情境问题→情境探究→素养建构”的思维主线,同时要与学习主题高度吻合,并且能够承载一定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张粉年 《化学教与学》2010,(12):34-35,43
为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化学,使化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以问题设计为抓手进行探究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还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深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将学生的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这同当今数学素质教育思想是相吻合的。然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呢?一、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下面结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上册)4.1节(《气候资源》)内容说明其操作特点。1揭示目标提出要求让学生对学习本课的要求心中有数,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看书。能否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桥梁,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好问题”应具备4个特点:①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的智力挑战;②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  相似文献   

10.
遴选“设计化学环实现纯碱和氯乙烯联产”作为真实情境,利用“变化观念”“平衡思想”学科大概念的统摄性功能,逐级拆解形成“知识关联→认识思路→核心观念”结构化认识,设计成3课时4个学习任务的单元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
“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启疑点,建立障碍点,以期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含义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了高中化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活动、应用等教学环节进行情境化设计,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处于一连串“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和实践性,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肖谋良 《教师》2010,(3):55-56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那种“出示结论→寻求证法→记住结论→应用结论→模仿练习”的经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全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笔者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5.
情境是指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培养学习...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结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  相似文献   

17.
单元设计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聚焦素养、学习情境与学习内驱构成素养导向下单元设计的靶点、场域与内驱。文章围绕这三点,以“地表形态变化”单元设计为例,阐述了素养导向下单元设计的操作范式:大概念聚焦素养靶点→真实性情境构建学习场域→包容性问题激发学习内驱。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又会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不断深化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它提倡教师应善于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浙教版《科学》(第三册)中“浮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在探究式教学方面所进行的一些实践和探索.1探究式教学程序及对有关概念的界定教学程序:情境→联想→探究→体验.概念界定:情境:即问题情境,它是“引信”,在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问题的设置应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应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又不能太简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  相似文献   

20.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下数学新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经历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权”,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及时生成真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