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摩擦生热公式Q=fs相,解力学综合题非常方便,但若对此公式理解不深刻极易出错,本结合实例谈谈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汪应荣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3,(3):33-34
当电流流过电炉、电烙铁、电饭锅和电烘箱等电热器时,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这时电流产生的热量等于电流做的功,即Q=W.理解了这一点,并在解题中充分地加以运用,就能迅速地抓住解题的关键,减少解题的中间环节和数字的运算量,从而保证快速准确地求出结果,比运用焦耳定律解题更优越. 相似文献
4.
在电容器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Q=CU,其中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量,C为电容器的电容,U为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相似文献
5.
6.
高中物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变压器”一章中 ,有这样的描述 :“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n1ΔΦΔT,E2 =n2 ΔΦΔ T,由此可得 E1E2=n1n2.在原线圈中 ,感应电动势 E1起着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 ,跟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1的作用相反 ,原线圈的电阻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则有 U1=E1.副线圈相当于一个电源 ,感应电动势 E2 相当于电源的电动势 .副线圈的电阻也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副线圈就相当于无内阻的电源 ,因而副线圈的端电压 U2 =E2 .于是得到U1U2=n1n2……”由这段描述可知 ,电动势 E1、E2 指其平均值 ,… 相似文献
7.
8.
9.
功的定义式“W=Fscosα”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不少同学应用存在多种误解,本将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来说明如何正确理解“W=Fscosα”,以便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1 1=2",在平常人看来,实在是最简单不过了.在一般人眼里,"1"就是极其普通的1,不值一谈. 相似文献
11.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如今正在全国使用的两本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前本书的第1 3 8页和后本书的第1 5 4页上都有这样一道参考题:“一台柴油机装在汽车上,在额定功率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可达90km/h ;装在汽船上,在额定功率下,汽船匀速行驶的速度可达2 0km/h ,汽车和汽船哪个受到的阻力大?二者阻力之比是多少?”两本书所作解答均为:“当汽车或船匀速行驶时,车或船受的阻力f与牵引力F相等.柴油机的输出功率P等于克服阻力f消耗的功… 相似文献
12.
13.
董炳土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31(8):12-13
电容器是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广泛的电子元件之一 ,通过“电容器、电容”一节的学习 ,学生应对电容器有比较确切的了解 .高中《物理》(必修本 )教材中该节的内容侧重于对电容器的认识和了解 ,对“电容器”和“电容”的定义较抽象 ,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难以建立起正确清晰的概念 .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加工和延伸 ,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为此 ,笔者在本节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组实验 ,充实了教学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弄清电容器基本性质教材对电容器的定义、电容器的性质只作了简要的说明 ,留给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 相似文献
14.
15.
李绍先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8):11-1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六章第五节“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前言中叙述了牛顿著作中所绘的一幅人造卫星的原理图.如是说,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越大,离山脚越远,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去,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牛顿的这一设想早已为人类所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18.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回乡偶书》之一,上世纪就编入教材,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这首诗不仅入编小学教材(语文版二年级上册115页的第25课),还编入了初中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65页的第25课),而且均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作为教科书,“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语),但就这首诗在语文版教材中的两次出现, 相似文献
19.
李绍先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32(12):12-13
匀加直线运动的基本方程是vt=v0 + at,1s=v0 t+ 12 at2 ,2联立 1、2两式分别消去参数 t、a和 v0 可得vt2 - v0 2 =2 as,3s=12 ( v0 + vt) t,4s=vtt- 12 at2 . 5前四个方程在物理教科书中都有推导 ,但方程 5在一般物理教科书中未曾导出 ,虽然1、2两个方程对解答任何有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问题都够用了 ,而且 3、4、5并不包括什么新的东西 ,但是推导出它们是为了解决某些运动学问题能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方程这一实用目的 .例 1 一汽车的加速度为 2 m/ s2 ,它经历了 2 0 0 m位移 ,末速度为 30 m/ s,求所需时间 .前四个方程中没有哪一个能单独解答…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