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日关系从不正常状态转为正常发展,从民间往来转为官方交往,从单一贸易、友好交流转为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并逐步走向务实、成熟,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而建国初期的中日关系具有开端性的意义.本文通过日本"松川事件"这一个案作为考察对象,来审视建国初期的中日关系,以求给读者展示当时特殊条件下中日民间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全唐诗》里,出现了一批唐代诗人、政客与日本遣唐使之间的诗歌交流而留存下来的诗作,在这些特殊的诗作里,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载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政治交流和民众的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联系十分密切,彼此都给予了对方很深的影响。我国文学史上的文风、思想体制、作品等都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日本最早的汉文诗集《怀风藻》、《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等都深受中国六朝到唐初骈俪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日本入华僧人与中日图书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31~11.1日,第四次中日出版教育交流会议在我校举行。中日学者40余人参加学术交流。新闻出版署派员专程到会祝贺,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宋原放先生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7.
黄智知 《新闻世界》2011,(6):258-259
在3月11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赞许与肯定。在这一类灾难新闻中,对比国内的媒体报道,日本媒体在报道的采访、内容、导向性上有着许多值得国内媒体学习的地方,中国的媒体在对于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中需要对自己报道的标准、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8.
唐代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对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唐代中日体育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了两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后世中日体育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中日关系。廖承志作为中国对日关系最高负责人,启动民间外交,开启了中日友好之门,最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今天总结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开拓中日友好事业,仍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一生孜孜不倦,著述颇丰,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同时,他对当时的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的书籍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但书籍传播并不等同于出版交流,我们要讨论中日两国出版交流的历史,就必须涉及到两国出版社在经营管理,选题战略,出版技术等方面相互借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日本岩波书店的历史,总结了岩波书店自创办以来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贡献,详细回顾了岩波书店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书刊6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5,(1):120-125
一、清代以前故实中日两国书籍的交流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和领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都是罕见的。据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带去的书籍中就有《百工技艺》一书。随着海上交通的逐渐发展,汉魏两朝和倭国(日本)的交往增多。公元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派使节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印绶,3世纪末,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详细记载了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日本政治、经济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口气读完了《与中国媒体打交道的方法——现役外交官第一线的报告》一书,作者井出敬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立刻从google查阅他的资料,与之相符合的有10300项。  相似文献   

15.
1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6):112-116
《日书》简反映了汉代河西民众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择吉、杂占、巫术和祭祀都是这一信仰的具体表现行为,它凝结着河西民众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功利心态与信仰情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图书馆"三个字缩写的"圕"字发明于何时?众说纷纭,大致时间是酝酿于1924年或之前数年间,1926年杜定友日本之行使之明确化。发明的促动因素,在于节省书写笔画。20世纪20年代末,得到了日本和我国"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认可。"圕"字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其中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其他时段较少。有关"圕"字的社会认知,民国时期以认同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否定论有所抬头。未来"圕"字还会继续存在,并产生新的影响,升华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艺 《新闻通讯》2012,(11):25-27
近日,日本一意孤行购买钓鱼岛的行为激起中国民众极大愤怒,无论在网络还是民间都形成了强大的爱国主义舆论。韬奋先生曾说过:“我们要重视舆论的力量,我们更要知道舆论力量之所由来。”从中日钓鱼岛事件中,我们可以探析出爱国主义舆论形成的五个过程和三个特点,并在事件尚未结束之前,希图媒介、政府能给予这种民情舆论以积极、良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承德处在战乱的废墟之上,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当时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拥军优抚工作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保障社会重要的工作之一。承德地方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保障了承德军烈属的生活,对退伍军人进行了较为妥善的安置。  相似文献   

20.
邹维 《兰台世界》2012,(15):23-2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作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文化曾对周边各国产生积极影响。唐朝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