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关于DNA末端复制难题 绝大多数DNA的复制是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中进行。对双链DNA而言,其复制方式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复制所形成的新的DNA分子,保存了原来亲本DNA双链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在复制时,已知的DNA聚合酶都不能直接启动DNA新链或岗崎片段的合成,必须先在一种性质独特的RNA聚合酶(引发酶)的作用下,以DNA为模板,合成一小段RNA(通常为1~10个核苷酸)作为“引物”,由此提供一个3’-OH’端。这样一来,DNA聚合酶才能够在“引物RNA”的3’-OH端上,按照5’→3’方向聚…  相似文献   

2.
一、何为D N A分子杂交所谓D N A分子杂交,是指把不同来源的D N A分别加热到100℃或调节pH到大于13时,D N A会变性解离成单链,再把两种来源的D N A单链放到一起,在60℃保持相当长时间,互补的D N A单链就会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我们把它叫杂合双链。这即是两个D N A具有相同碱基对排列顺序的部分;而不互补的则仍为游离的单链,即具有不同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部分。最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其中单、双链的多少,从而比较两生物D N A碱基对排列顺序差异的大小。一般地说,杂合双链区越多,D N A碱基对顺序相同的越多,反之则越少。二…  相似文献   

3.
1 概念将双链的DNA在中性盐溶液中加热 ,DNA分子中共价键不受影响 ,而互补的碱基对间氢键则被打开 ,从而使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开成为单链 ,这叫DNA的变性。例如 ,把DNA投放在含有 0 .18mol·L-1枸橼酸钠的溶液中 ,以 10 0℃加热 10min ,可以完全分开成为单链。加热使溶液中DNA  相似文献   

4.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在某种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分子解链变性后,在DNA复性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把不同的DNA单链分子或者DNA与RNA的混合物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在DNA或RNA单链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就可以在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的双链.蛋白质分子杂交是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核酸所含的碱基有A、T、U、C、G五种,DNA分子与RNA分子的区别在于DNA分子含有碱基T而不含碱基U,以此判断一个未知核酸是DNA还是RNA。双链DNA分子与单链DNA分子的区别在于双链DNA分子碱基是互补配对的,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存在A和T,C和G的数量相等的关系。如果一个DNA分子中,A和T、C和G的数量不等,则该DNA分子是单链,单链DNA分子较少,仅存在于某些噬菌体中。对双链DNA分子来说,有以下几个规律:  相似文献   

6.
简谈亚病毒     
亚病毒包括卫星RNA、类病毒和朊病毒。卫星RNA和类病毒只含RNA ,无蛋白质外壳。而朊病毒至今被认为它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1 类病毒1971年Diener首次阐明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原体是类病毒 ,它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低的单链环状RNA分子 ,一般含有 2 4 6个~ 375个核苷酸 ,均  相似文献   

7.
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迪纳(T.O.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没有类脂和蛋白质成分的单链RNA环。迪纳把这类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iroid)。类病毒比最小的RNA病毒还小10倍,仅有359个核萁酸。这样小的基因不足以编码任何蛋白质,所以人们认为类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生命体。但是,近代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一类人和动物某些疾病的致病因子。它们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类病毒,而是一种更微小、结构更简单的分子生物。它不具备自身遗传复制所必备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相似文献   

8.
一、DNA分子中碱基的数量关系 核酸所含的碱基有A、T、C、G、U五种。DNA分子与 RNA分子的区别在于 DNA分子中含有碱基T.而不含碱基U,以此可以判别一个未知核酸片段是属于DNA还是RNA。双链DNA分子与单链DNA分子的区别在于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是互补配对的,存在A=T、G=C的数量关系。如果一个DNA分子中A≠T,G≠C,则说明该DNA分子单链。单链DNA分子较少,仅存在于某些噬菌体(M14)中。对双链DNA分子来说,存在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9.
1病毒基因组的组成 病毒基因组可以由DNA组成,也可以由RNA组成,每种病毒颗粒中只含有一种核酸,或为DNA或为RNA,两者一般不共存于同一病毒颗粒中。组成病毒基因组的DNA和RNA可以是单链的,也可以是双链的,可以是闭环分子,也可以是线性分子。如乳头瘤病毒是一种闭环的双链DNA病毒,而腺病毒的基因组则是线性的双链DNA,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病毒,而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是双链的RNA分子。  相似文献   

10.
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迪纳(T. O. 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致病因子不是病毒,而是一种没有类脂和蛋白质成分的单链RNA环。迪纳把这类致病因子称为类病毒(Vroid)。类病毒比最小的RNA病毒还小10倍,仅有359个核其酸。这样小的基因不  相似文献   

11.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是新发展起来的检测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技术,在部分变性的条件下,根据发生错配的异源双链DNA和完全匹配的同源双链DNA分子的特点进行SNP检测.DHPLC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准确灵敏、快速、经济等特点,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介绍了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好几个问题,现讨论如下: 1为何不需要解旋酶? DNA解旋酶能降低DNA双链解成单链的活化能,在解旋酶的催化作用下,由ATP提供能量,在生物体内的温和条件下就能使DNA的双链解成单链。在没有酶的催化作用下,就必须由外界提供更多的能量才能使DNA分子活化,当在体外加热到90℃~950℃,DNA分子就由常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双链解旋成为单链。所以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不需要解旋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人们只知道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目前 ,中等学校教科书中 ,酶概念的表述均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然而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 ,酶的概念已发生了变化。1 非蛋白质酶1 1 核酶———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1978年 ,加拿大科学家Altman从纯化的RNA酶P中分离出一种RNA(MRNA)。最初的实验结果表明 ,蛋白质和MR NA单独都没有RNA酶P的活力 ,但两者混合在一起可以恢复RNA酶P的活力。 1983年 ,Altman证明在较高浓度的镁离子存在下 ,单独的MRNA就有催化活力 ,而单独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4.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能杀死细菌,却为何“杀不死”DNA? 对S型细菌加热到一定程度(60℃~100℃),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受到破坏而丧失生物活性,加热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菌死亡的原因。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部分DNA片断。但60℃-100℃高温只能使DNA的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而不会引起DNA分子的降解和一级结构的破坏。由于碱基互补作用,当温度逐渐降低后,分离的DNA单链会重新聚合、双螺旋结构又重新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阅读》2008,(7):158-160
【典型题例1】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 )  相似文献   

16.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步骤。“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在叙述转录过程时并未涉及“有义链”的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叙述方便或讲解的需要 ,往往会引入“有义链”的概念。“有义链”的概念形成于 2 0世纪 6 0年代。早在1 96 1年 ,韦斯 (Weiss)等人发现 ,离体系统双链DNA的两条链都可以作为模板合成不同的RNA。但此后不久 ,马默 (Marmur)在噬菌体侵染枯草杆菌的实验中发现 ,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相似文献   

17.
1.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四种DNA样品(仅以单链示意,其碱基含量为DNA双链中碱基的百分含量),根据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是( ).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物学教材涉及到DNA分子的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线形双螺旋分子,一种是环形双螺旋分子。DNA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是整个遗传学的基石,其有多种结构形式:既有单链的,也有双链的;既有线状的,也有环状的;既有闭合环,也有缺口环;既有超螺旋型,也有松弛型,且各形式之间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结构形式,由于其构象的不同,在利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时,其沉降速率有很大的差异,各自有不同的沉降常数;若利用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一DNA分子的不同形式,其迁移速率也有快慢之分。下面对常见的DNA分子形式及其转化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又称反转录病毒 ,含有由核心蛋白包裹着的 (+ )RNA基因组 ,这个球形的核蛋白核心又被宿主质膜衍生的脂双层被膜围绕着 ,其中含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分子 ,病毒颗粒的直径约 10 0~ 12 0nm。 1970年 ,美国分子遗传学家特明 (H .M .Temin)和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巴尔的摩 (D .Baltimore)各自独立地从致癌RNA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 ,第一次阐明了RNA病毒的重要生物学特性 ,而且丰富了中心法则 (centraldogma) ,使人们对RNA肿瘤病毒有了一定的认识。逆转录病毒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的RNA少数为双链,大多数为单链。单键RNA分子内许多区域可自身回折.碱基配对呈局部双螺旋.不能配对的碱基是实环状结构。按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不同作为,区分为三大类: rRNA、mRNA和 tRNA。 自从1965年首先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一级结构后,随后对各种不同来源的tR-NA~级结构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迄今已测定了近300种tRNA。研究发现,组成tR-NA的核耷酸通常为74—93个,其中大多数tRNA为76个。几乎所有tRNA分子都具有三叶草式的一二级结构(图a)。三叶草型的tRNA分子一般具有三环四臂的结构,有的还有可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