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怡 《文教资料》2009,(18):251-253
本文分析了定势思维在学习中的三种表现形式,即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从众定势,以及这三种定势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弊端,提出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条件,来弱化语文学习中的定势思维,解放学生的思维束缚,激发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一、夯实基础训练 ,使创造性思维更流畅。  创造性思维中的流畅性 ,指思维敏捷 ,反应迅速 ,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在教学中我发现 ,年龄越小的孩子 ,创造的欲望越强烈 ,对同一事物容易产生多种不同的反应 ;而年龄越大的学生 ,创造的欲望越低 ,越容易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势。其原因是由于学校过去一直承袭前苏联的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人们没有认识到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思维定势、对权威的服从越来越强 ,以至于思维禁锢堵塞 ,创造力的表现受到很大的限制。例…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解题渠道,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注重正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逆向思维的训练,长久下去,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使得思维有时会显得呆板.本文结合初中代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谈谈逆向思维训练的体会和实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摆脱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素质的好方法。本就初中物理中的特殊测量谈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性,它制约着人的适应、生存和发展能力,是现代人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最近,我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对31个省、市、自治区约一万二千名大、中学生进行了首次中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八成青少年缺乏创造力,具有初步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较低,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教师偏爱求同型的教学(测试)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教师过于偏爱求同思维训练,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参与习题中的所谓“标准答案”,而对求异思维的培养,则被视为费时的“画蛇添足”之举。这种求同型的教学及测试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和照本宣“讲”。教师上课时,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实施“注入式”…  相似文献   

7.
朱佐杰 《成才之路》2009,(16):97-97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不是只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创造学原理和“创造思考教学”理论,重视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味地强调求异思维的训练,似乎求异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全部。由于过分地强调了求异思维,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内容倾向的题目和材料,总要“反弹琵琶”,大唱反调,又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势”,由此而来的“负效应”决不可忽视。一、审题训练.强调反向、多向思维,但忽视了材料的主旨,影响和淡化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深刻  相似文献   

10.
浅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教育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意识就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清醒、自觉、并伴之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象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影响我国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原因有:教师的权威定势、书本思维定势、思维的从众定势。与之相对应的对策是: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开发、改革标准化考试。  相似文献   

11.
创造力可分为“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中学教育中的创造教育就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创造力”。在物理学科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突出发散与转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创造性情感,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浅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教育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就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清醒、自觉、并伴之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象去探究的内心状态。影响我国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原因有:教师的权威定势、书本思维定势、思维的从众定势。与之相对应的对策是:引进先进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开发、改革标准化考试。  相似文献   

13.
陈海燕 《考试周刊》2014,(99):71-71
<正>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它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逐步到开放状态,如果一味地重视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形成思维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做  相似文献   

14.
思维定势会严重地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变换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学生平时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现以巧“种树”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小学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三册P74思考题是: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按二年级学生常规思维,种6行,每行3棵,需要小树18棵,而今只有7棵树,怎么个种法呢?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如果不突破思维定势,是很难解答的。怎样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呢?一、巧设铺垫…  相似文献   

15.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造句训练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流畅性和独创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寻觅“造句求异思维训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作为一些有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 ,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 ,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 ,也不限于中等以上学生 ,而是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 ,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本文着力谈谈如何把培养创新能力同各种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使我们把培养创造性思维变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一、运用脑力激荡法 ,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因此 ,教师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愈来愈被学校教育所重视。然而,人们对于其中的缺失-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却未予足够重视。本从消除思维定势、克服从众心理以及改变被动学习模式和重归纳思考、轻实验研究等方面,分析了创造性习惯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必须是“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就很有创新意识。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而且是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它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各学科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已势在必行。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扩展解题思路和方法,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1、突破定势思维束缚 定势就是用固定的方式去认识和处理事物或问题,它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