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改进目的  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方便 ,安全性好 ,不污染环境 ,增强美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 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 :98%的浓H2 SO4,Cu片 ,品红溶液、 40 %NaOH溶液。仪器 :带支管的大试管 ,小试管 ,硬质试管各一支 ,气球一只 ,酒精灯试管夹、铁架台 (带铁夹 )。镊子、火柴。3 实验装置如下图4 实验操作步骤4 1 按图示Ⅰ或者Ⅱ连接好装置 ,在B中加入少量的水 ,手握A检查气密性 ;4 2 在大试管中加入 1 0ml左右品红溶液 ,在小试管中加入约 2 / 3的 40 %NaOH溶液并将小试管沿倾斜的大试管管壁…  相似文献   

2.
有些课本实验,只需稍作改进,就能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说明更多的问题。如将初三化学课本第121页图3-10,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改装后如下图:  相似文献   

3.
4.
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增强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第二册P120页(人教版必修本),演示小实验磁铁的旋转磁场使铝框随着旋转,对该实验本人进行了一点小改进,在教学中演示效果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一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混合气体收集的好坏,对实验的成败有一定的影响。如何收集气体呢?“教参”中说;“在中试管里,用铜屑与浓硝酸起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用注射器直接吸收,然后迅速套上胶塞。”我照此方  相似文献   

7.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是根据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且在层析液中不同色素因分子量的不同 ,会出现层析作用的原理 ,来进行该实验的。层析液是本实验中专用于分离色素的有机溶剂 ,它由 2 0份石油醚 + 2份丙酮 + 1份苯混合而成。可是丙酮对人眼及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轻则使人流泪、流涕、畏光 ,重则使人晕厥、嗜睡、痉挛、出现血尿。同样 ,苯又是毒性更大的有机溶剂 ,它渗透力很强 ,极易于渗入皮肤 ,造成机体粘膜出血 ,能麻醉神经中枢 ,使人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长期接触 ,会引起造血机能损…  相似文献   

8.
按照初中化学课本的演示步骤 ,采用实验 [1-6] ,实验 [1-7] ,实验 [1-8]三个实验验证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 ,继而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 ,操作复杂 ,花费时间长 ,观察现象不连续 ,对比不直观鲜明 ,而且还有副反应发生 ,若将上述三个实验同时演示 ,改用CuO作催化剂 ,可避免或减少这些缺点。图 11 试管加工将三支 10mm×15 0mm的试管合并在一起 ,具体操作可用玻璃棒加热熔化滴入三支试管的间隙中 ,使它们连在一起 (三支试管口处要加热 ) ,见图 1,图中的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略去。2 操作步骤一支试管装CuO ,另一支试管装KClO3,…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安排了演示实验“气体被压缩时热能增加”。按书中的要求可燃物用“浸过乙醚的棉花”,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点不燃棉花而使演示实验失败。通过模索改后用“硝化纤维”,效果很好,“硝化纤维”很容易引燃,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只是要注意到“硝化纤维”燃烧迅速,用量不可太多(只要用小黄豆粒大小的一团即可),否则会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中,安排了演示实验"气体被压缩时热能增加".按书中的要求可燃物用"浸过乙醚的棉花",这样的做法在实际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点不燃棉花而使演示实验失败.通过模索改后用"硝化纤维",效果很好,"硝化纤维"很容易引燃,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只是要注意到"硝化纤维"燃烧迅速,用量不可太多(只要用小黄豆粒大小的一团即可),否则会使手柄迅速向上弹起,发生意外(但不会伤人).  相似文献   

11.
按照初中化学课本的演示步骤,采用实验[1-6],实验[1-7],实验[1-8]三个实验验证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继而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操作复杂,花费时间长,观察现象不连续,对比不直观鲜明,而且还有副反应发生,若将上述三个实验同时演示,改用CuO作催化剂,可避免或减少这些缺点.  相似文献   

12.
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如果按课本上的装置实验,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小试管,而且将小烧杯倾斜使溶液混合时也不易操作,甚至可能将溶液倒出,造成实验的失败或误差.  相似文献   

13.
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如果按课本上的装置实验 ,不但找不到合适的小试管 ,而且将小烧杯倾斜使溶液混合时也不易操作 ,甚至可能将溶液倒出 ,造成实验的失败或误差。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可向锥形瓶里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将一胶头滴管插入到橡皮塞中再向胶头滴管中吸入氢氧化钠溶液 ,并擦去滴管口附着的溶液后 ,小心地将带有橡皮头滴管的橡皮塞插入锥形瓶口中 (不要碰撞乳胶头 )。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左盘内称量 ,用砝码使天平平衡后取下锥形瓶(砝码不取 ) ,将滴管内的溶液滴入锥形瓶内 ,生成蓝色沉淀 ,再将锥形瓶…  相似文献   

14.
高一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三节中讲到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例如 ,铝片与盐酸的反应就是放热反应”。演示实验就是做该实验 ,但这个实验 10分钟后才会出现现象 ,我们认为不适于课堂演示 ,故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演示实验 ,效果要好得多。现介绍如下。1 原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块铝片 ,再加入 5mL稀盐酸 ,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此演示实验反应过程需 10分钟 )2 改进后的实验在试管底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的 [实验 1 -1 6]中 ,将氯水改为氯的四氯化碳(或苯 )溶液 ,省去注入汽油 (或四氯化碳 )一步 ,更为合适一些。理由如下 :a .新制的饱和氯水的成分是氯单质、盐酸、次氯酸。在课本中已明确介绍次氯酸有强氧化性。那么解说、分析氯水与溴化钠和碘化钾的反应 ,势必要在氯单质、次氯酸何者与之反应上费番口舌。事实上 :Cl2 2NaBr =2NaCl Br2Cl2 2KI=2KCl I22NaBr HClO HCl=2NaCl Br2 H2 O2KI HClO HCl=2KCl I2 H2 O都是可能发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5-6],有如下不足:(1)如果烧杯内蜡烛点燃时间过长,因放出的热量多,易导致集气瓶中的CO2不能全部倒入烧杯中(部分CO2被热流赶跑),CO2盛入瓶底就更加困难,常造成烧杯底部的蜡烛出现不熄灭的现象,导致实验演示失败;(2)如果操作者在向烧杯中倾倒CO2时方位不正确,也易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3)该实验要保证成功还要求实验前收集CO2的集气瓶总体积要稍大于烧杯容积;不然会因CO2量不足出现一支或二支蜡烛不熄灭的现象。基于这三点,我们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多年,许多教师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遇到过不少困惑,有来自新课程理论层面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对教材编写的质疑,还有教学纵深方向的把握。例如,教材预设实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教材"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有这样一个实验,其实验内容如下: 在一个小烧杯里混合10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和10 mL 0.01 mol·L-1KSCN(硫氰化钾)溶液,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在讲述热传递对流规律后,得出如下的结论:“要使整个容器中的液体(或气体)的温度很快升高,应该从下方来加热;要使整个容器中的液体(或气体)的温度很快降低,应该从上方来冷却。”对前一结论,由于学生日常生活见到类似的现象很多,而且教师课上也多安排演示水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的实验,所以学生很容易接受。而对后一结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不易接受。为此,我安排了如下的实验,效果很好。器材:500或250 ml的盐水瓶2个,一次性使用的透明输液管两根,冰块一  相似文献   

20.
【实验名称】空气-水蒸气气溶胶的丁达尔现象【实验目的】通过热水与水蒸气的丁达尔现象以比实验,认识胶体的本质,解释云、雾、雨等所产生的美丽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