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七种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中必须首先培养好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学好地理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习地理,还必须要学会认识地图,必须拥有对各类地图的认读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要牢牢抓住这些,通过与已有知识进行类比联想,认真地加以思考和研究,那么,各种地理知识的形成和掌握就会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因此,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既要学会使用工具,又要学会制作工具,即学生不但要善于从教材所提供的各类图表中发现和获取知识,而且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各种信息绘制一些简单的图表。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要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使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如玉 《考试周刊》2012,(56):170-171
学案导学的方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沟通和交流,因特网更是使人们天涯咫尺,实现了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学科后,他们也就具备了接受、处理各种信息的技能.这些掌握现代化技术知识的学生将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从信息论的本质出发,要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我们应当重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一、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都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日渐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英语这门工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只重灌输英语语法知识,而是要着重于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际使用和各种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而我们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获取知识,他们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场所,所以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和腾飞的世纪。新世纪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具有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乐于创新、团结协作、自立创业等基本素质。 未来世界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必须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以备将来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再去学习新的东西。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无法有效地获得信息。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懂得信息对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我总结了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基础教学领域后,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2.
陈小进 《成才之路》2009,(19):96-96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做到这点,首先谈谈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创新来自学生的猜想,教师要善于提供给学生猜想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各种猜想的方法,从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进行交际,使英语成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还要熟练、掌握、使用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地指出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能力,更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优化教学过程作出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有效教育教学策略的探究起到了指导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类学科,应当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更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海梦 《海外英语》2013,(4X):93-95
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不仅限于教师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技巧,学会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该文从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的习惯、步骤、方法来探讨学生如何掌握英语阅读解题的技能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掌握应用计算机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