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笔记小说《剧谈录》语言质朴、简洁,为我们研究古白话词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分析和解释了其中的一些古白话词语,对《汉语大词典》也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2.
专类词语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王虎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是一部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的力作,其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学术视野广阔,把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置于整个汉语史研究的框架之中,又与同时代其他类型体裁的作品相联系,以大量例证为基础抉发词义,结论可信;二是考释方法科学,能娴熟运用因声求义、同义连文、同类比较、探寻语源等多种考释方法;三是注重研究价值,为当代大型辞书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中古阶段,也是大量涌现新词新义的一个关键时期。研究唐朝的语言有利于理顺部分词语的发展轨迹,追根溯源,进一步理解词汇的起源。笔者以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从唐朝开始出现的新词与新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了解一些词语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日前,王虎教授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面世,这是对唐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语进行专门考释的新成果。全书在语料的选择、方法的使用及科学态度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借鉴和学习。它的问世不仅为词语考释领域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辞书的编撰,汉语史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笔记小说”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古代笔记体神韵的小说,其语言形式的显著特点是既“简约”又有“韵味”,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得益于它的语言策略:自觉的向文言传统学习,寻回汉语的活力和灵性,有力地反拨了此前文坛上语言的单调、枯燥和模式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吸收文言及其叙事传统中有益的东西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戴庆厦 《中国语文》2012,(5):416-419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指通过不同语言的反观、映照,加深对汉藏语的认识。这属于跨语言对比研究。由于汉语在人类语言中的显赫地位,所以跨语言对比在中国主要是指汉语和非汉语对比。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深化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可行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对古文字学、汉语史和古代文献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阐释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根据之一。汉语史研究也不能不利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古文字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汉语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追溯汉语历史的最重要的途径;古文字本身也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释读古文字文献的基础,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明确古文字材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戒庵老人漫笔》是明代的一部笔记小说。它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同时它也记载了不少语音、词汇、文字等方面的资料,这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永庆:您的散文仅《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就选载了十多篇,还有多篇被用作中、高考阅读题,受到师生们的青睐.请谈谈您学习语文的体会. 吴佳骏: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语文,不但要正确使用汉语,更要能从中体察汉语之美.尤其当下,别说是师生,就是一些作家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他们写的文章,很多都是西方话语的模式和腔调,少有汉语的凝练、简洁、干净,也不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我个人十分注重对古典文学的阅读,比如《诗经》、楚辞、唐宋诗词,以及各朝笔记小说等.它们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还能让人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审美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审美分析是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西方语言学批评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文学批评引向了纯语言学分析的极端。中国语言学批评则弥补其不足,将语言分析与审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使文学审美心灵获得更大自由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语文教育应以人的语言存在为出发点,用科学语言、道德语言和文学语言去丰富学生的语言存在,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格的提升。语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只有在正确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才能发挥语言对提升学生人格的作用。语言交往能力是人的语言存在的延伸与外化,语言交往能力和人的语言存在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全面的人的观念、正确的语言观和能力观是确立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先锋作家余华作品入选《新课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中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课标》教材也烛照出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某些弊端。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新思路是,一方面引入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文本的层次性特点,逐步引领学生鉴赏文学语言的奥妙,真正按照文学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一方面,语感教学的优势要继承和创新,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6.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还涉及到了支撑语言的整个话语系统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白话取代文言,是具有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体系取代传统的伦常纲纪话语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取得话语权,建立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工具论语言观的反叛,俄国形式主义从对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分中发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可感知性,捷克结构主义从对诗歌语言与标准语言的区分中论证了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与情感表现的形式性,新批评则强调了文学语言的表情性、伪指性与歧义性.本文反思了形式主义语言观对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形态交叉互渗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人文特性关注较少的缺陷,并对其多方面的影响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文学语言领域相对集中地出现了大量的变异语言。这些变异语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影响的结果,是后现代文学观念在文学语言层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文学语言领域相对集中地出现了大量的变异语言。它们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念,是一种解构时间艺术语言。变异语言通过对语言规则的解构,改变了叙事时间的既定进程,形成了新的时间顺序。它解决了语言线性表述与客观世界复杂多维的矛盾,表明了当代作家越来越强的创造意志和自我意识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