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话语”的源学科是语言学。当代话语理论资源是福柯的话语理论。国内学术界对“话语”(discourse)的运用,主要在语言学领域、文艺研究中的叙述学领域,以及其他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话语理论在呈现出学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跨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福柯中心理论——权力话语理论的承载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试以“身体”为出发点,探讨一下福柯理论中对于这一范畴的独到见解和笔者思维下对于“身体”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3.
以福柯的话语理论来看,从“迷信”到“文化遗产”的社会变化过程实质上体现的是话语的变迁过程。在此话语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新郑祭祖大典的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能够展示祭祖大典的现代意义和话语内涵;其次从刘禾的“跨语际实践”的视角,纵向剖析祭祖话语从“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转变所体现的话语构建过程,由此帮助人们走出先入为主、无意识的思维范式,进而更加合理地审视中国当代祭祖文化。  相似文献   

4.
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现代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其含义主要体现在学与哲学两个层面上。就学研究而言,新批评派视话语为鉴别和区分类的一种方式,如说“诗歌话语”、“小说话语”。话语的哲学意义主要取决于福柯的研究,福柯把话语界定为符号的书写、阅读和交换的建构行为,并把话语研究的触角深入到语言与意识、知识,意义、权力、机构,行为、仪式和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诸种领域。在福柯的话语观中,话语既是进行理性思想的能力、形成思想的条件,又是交流思想的手段、表达思想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外交话语是一个国家外交思想的重要载体。中国外交话语的特性决定了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本质。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引入翻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外交话语英译所发挥的体认功能,旨在提升对外交话语英译的体认认识。总结外交话语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拓宽翻译研究思路,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知识考古学》是关于福柯思想体系方法论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分析福柯“话语系统”的目的和结构,厘清其话语概念、领域和方法。尝试描画出福柯思想方法论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7.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不折腾"直译为英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采取有效的学术策略和文化推广策略来重建我国的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潮流的发生,深受全球化语境中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文章试图论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拉康的有关后现代文化心理理论、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西苏和依利格瑞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话语的巨大力量及权威性,在福柯的理论中,"话语"被他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和地位.他的大部分著作都盖有"话语"这个术语的印章.不容质疑,"话语"是福柯理论的关键和核心词语.因而对福柯话语理论的解读就是打开福柯思想世界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话语是人们在思考和言说教育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仍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话语体系,有“失语”的嫌疑。中国教育学要发展,一是教育学话语要“本土化”;二是教育学话语要“国际化”;三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学话语进行清理、爬梳,开拓利用有意义的话语资源;四是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培育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要有一套(或多套)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争得与西方教育学者对话与交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 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两种算法自建70周年和65周年国庆外媒英语报道语料库,从新闻标题、国庆英文表述和新闻内容等维度考察国庆70周年外媒报道话语特征。研究发现,英美两国媒体在传递中国国家形象时大量使用“劫持”策略;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力形象认知度显著提升,且已能与中国国家形象形成较高关联度;繁荣、发展、进步和国际领导力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研究还发现,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常识错误普遍存在;各国媒体的关注主题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人群、地区与城乡分割的“碎片化”现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瓶颈。本研究认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本质是政策间存在冲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上述问题存在既使参保者遭受“便携性损失”,也使各级政府养老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6.
马言马语     
我骑.故我在。——匿名亲密、友谊、感情:养马就要做到这些。——伯特兰·雷克莱马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古阿拉伯谚语给我看看你的马.我就知道你是谁。——古英语谚语狗仰视人类.猫蔑视人类。而谦良的马平视人类。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Kylene Beers’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2009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NCTE-USA). The address, titled “Sailing over the Edge: Navigating the Uncharted Waters of a World Gone Flat,” calls teachers to reject the standardized edu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order and to harness the creativity at the heart of the “flat world” (i.e. global, knowledge-based capitalism). The discours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figure of the “flat world” – an increasingly common image in education research – and asks how the speech uses the figure of the “flat world” to reimagine the role of education under global capitalism. Mobilizing the ideas of Fredric Jameson, the Marxist literary critic, the article asks how the speech's 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flat world” offers “an imaginary resolution of a re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ustrial and knowledge-based capitalisms.  相似文献   

18.
In 2009 Rupke and Blank noted that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ir study sang American songs that the researchers had never heard. This perceived dissonance could have a multitude of causes, but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curriculum used for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opularity and persistence of some American songs in China. Drawing on literature from teaching the discipline and language of English through the use of popular music, the literature o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and Stuart Hall's seminal “Encoding and Decoding,” the authors examined both popular American music and American music utilized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ir unique experiences teaching English. Data were varied, but all songs examined fell into Hall's “negotiated code,” offering potential and limits for “communicative exchanges” between cultures. Recommendations offered include paying more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process for curricular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的目的在于打破人对常规的既定感受,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走出审美疲劳。从“陌生化”理论为停泊点启航,提出“陌生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建构的理论预设,并基于问卷调查提炼出高职生在英语学习场域中诸种特征。当高职生所携带的特征内化为高职英语教学对于“陌生化”的诉求,以“陌生化”为潜在动力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性实践演练必将成为解决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利器之一。尝试对高职英语教学陈旧范式进行强突破,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陌生化”从而为高职英语教学转化为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