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韩湘子全传》是明末杭州书林杨尔曾编创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30回,约20万字,主要敷衍韩湘子得道成仙并最终度化韩愈一家的故事。该小说中羼入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曲、赋,可谓“文备众体”,这些寄生文体共同参与了小说的构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寄生赋,在文体互动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任正君 《天中学刊》2014,29(6):20-23
作为道教俗神八仙之一,韩湘子故事广为流传.自唐至清,韩湘子故事情节逐渐增饰,从元代起,度化韩愈成为其主要情节.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韩湘子和韩愈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人到仙再到民间俗神的演化过程,体现了道教典型的造神方式,这与仙话的发展呈现出同步的世俗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任正君 《天中学刊》2012,27(3):32-35
韩湘子作为道教俗神"八仙"之一,其形象演变是一个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道教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同步发展,就修道主题的发展演变观之,道教修炼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出世到入世、救世而逐渐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从史书记载到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故事在不同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作家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作为文学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是读者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本方式,也是读者正确了解文学发展和掌握时代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因而应结合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时代特征,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杜鹃 《海外英语》2012,(11):222-227
乡村歌曲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美国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歌曲中,叙事歌曲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许多乡村歌曲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是乡村音乐的基本元素。该文从一个特别关注歌词文体特征的敏感读者的角度对美国叙事性乡村歌曲歌词的文体进行研究。该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文体分析模式探讨及物过程在歌词中的体裁类型、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的展开中所起的作用。大量的歌词表明不同的过程选择体现出不同作家的文体风格。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歌词与歌词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人们对于歌词中所体现出的美国社会和现实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理解并欣赏美国乡村歌曲。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及“文体自选”的要求给予了考生文体选择的自由,这也为彰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想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达到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采用新颖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在许多人选择小小说、诗歌(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剧本、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文体时,选用人物专访的形式写作,无疑是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一、故事新编:文体格式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对历史上或艺术作品中的人和事进行“新编”。它是一种由原生美到第二自然的过程。由于这类文章依傍在玉树临风的美人之侧,或者是站在巨人之肩,倘若再加上“新编”得有情趣有意旨,就会备受阅卷者青睐。近年来,“故事新编”有升温的趋势。一片叫好声的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更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将“故事新编”推上更高更广的平台。如此说来,研究研究这类“故事新编”是有现实意义的。二、故事新编:文体写作的几种形式大致说来,“故事新编”有以下四种形式。1、扩写式。2001年江苏一…  相似文献   

9.
八仙过海     
我国民间传说中有八位非常有名的神仙,合称“八仙”,他们是:吕洞宾、铁拐李、汉钟离、何仙姑、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相传,一次,八仙途经东海去蓬莱仙岛,只见海上巨浪滔天,波涛汹涌。吕洞宾心血来潮,提议各人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八仙分别将自己随身的法宝投到水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吕洞宾用剑,铁拐李用拐杖(也有说用“葫芦”的),汉钟离用芭蕉扇,何仙姑用荷花,张果老用纸毛驴,曹国舅用玉版,韩湘子用箫,蓝采和用花篮。谁知,东海龙王的龙太子率虾兵蟹将偷袭蓝采和,抢走花篮。八仙一怒之下与龙太子打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故事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学界多有探讨,其中列女的故事题材也非常常见。武梁祠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装饰带含有七幅叙事性画像,均基于《列女传》中的描述。位于第一幅的便是"梁寡高行"故事画像石。本文对梁寡高行故事中的贞节这一观念在两汉的发展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对社会贞节观的社会践行现实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及武梁祠设计者的思想面貌对梁寡高行画像的选择和其所要承载的功能做出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童话并非是由儿童创作的,它最初不但是一种成人的叙述,并且是以成人自己为受众的叙述;童话来源于民间,其故事元素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但伴随着对"童话"内涵的误解、启蒙运动前后知识分子不经意的叙事"策略",它逐渐成为独立的文类.而这一文类的独立,标示着人类对"童年"的发现,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从《左传》、《史记》开始,至元杂剧、明传奇、各地方剧种、当代戏剧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题材而改编。由于时代和作者的不同,"赵氏孤儿"故事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为对象,考察"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霞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2):26-29,43
秦汉"家人"有三种含义:一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一指家丁和奴婢等附属成员,一指庶人。秦汉"家人"的复杂含义与家的规模变化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秦汉社会去古未远,家丁奴婢等附属成员居住在家内,也属于家人。秦及西汉时期,析居现象普遍,核心家庭及二十等爵制的实行,普通庶民都有个人姓氏,可以建立家庭",家人"即居家之人,表示庶人之义。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及联合大家庭的增多,"家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多用来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7.
龙开朗先生善书善刻 ,作品琳琅满目 ,有文有野。书法作品讲究“味”、“情”、“气” ,篆刻作品既有秦风汉韵 ,又有个性。这是他感悟人生和书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西和、礼县七夕节盛行乞巧活动,城乡姑娘从六月底开始,按村庄或街道结合,布置灵堂,从纸马店请回扎糊好的“巧娘娘”,从七月初一至初七都打扮一新,又跳又唱,其歌词多反映着青年妇女的心声。此风俗由来已久,应同秦人的传说有关。织女、牵牛本皆为星名。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牵牛则由周人之祖叔均而来。古人称银河为“汉”,织女星、牵牛星皆在银汉旁,这也同秦人发祥于汉水(西汉水)上游,周人也去汉水不远有关。目前所见最早反映牛郎织女故事情节的材料,也都同秦文化有关。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牵牛织女的故事才发展为表现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男耕女织生活的故事,而随着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加强,在东汉时变为悲剧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简析《骆驼祥子》中的两个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所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 ,虽然出身不同 ,追求不同 ,但最终同样沦落为旧社会的牺牲品 ,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共同命运 ,进而痛斥了旧社会对她们的摧残与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