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韵文学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山城重庆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
刚刚在重庆出版发行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术作:它填补了地域新诗发展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的切入角度不同于一般诗史作:追寻重庆诗歌发展的民歌源头,追寻重庆诗歌发展的诗体建设。这两个特殊角度的思考和阐述,对于整个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造成百年新诗诗体建设迄未成功,直接影响到作为现代韵文的新诗艺术质量。百年新诗艺术遭人诟病主要是其散文化、大白话、自由化等,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格律体式。要推动中国新诗艺术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正面提出解决好自身的音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继承扣发展中国传统诗律这一基础。  相似文献   

4.
百年新诗一提到建设与发展问题,传统与西方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种反复探讨也说明了新诗对自身成就的不自信和诗体建设的不成熟。值得欣慰的是在新诗招来更多非议的新世纪,现代诗学却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和理性,一个表现就是对新诗和诗学“中国风格”的倡导。  相似文献   

5.
新诗其实有“自己的传统”,这一传统即20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说的:“二十多年来写新诗的和谈新诗的都放不下形式的问题”,这个“传统”序列上的诗人是陆志韦、徐志摩、闻一多、梁宗岱、卞之琳:冯至、何其芳、吴兴华、林庚等,这些诗人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不懈地寻求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秩序。新诗的这一“传统”对于目前当下中国写诗忽视诗歌形式问题、过于“自由”的风气,应有警示与纠偏之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事实"与"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个解不开的纽结.中国新诗至今所面临的强势敌对状态显然与这一纽结的无法化解直接相关,新诗的困境就是这种强势敌对状态所滋生的产物.新诗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呼唤一种成熟的新诗文化,是我们在回顾新诗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新诗标准的确立、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三个因素息息相关,这是形成新诗文化的前提.新诗之"新"文化性质的复杂性是由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型所造成的,其中纠结着由现代性所引发的复杂文化矛盾.新诗的文化困境需要在文化内部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式,这可以归结为新诗文化的建设.建设成熟的新诗文化既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经之途,又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真福 《中学语文教学》2007,(1):F0003-F0003
由北京大学诗歌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诗人、诗论家、记约百人相聚在北京大学和友谊宾馆,共同研讨两岸四地新诗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情浓郁的重庆来说,缺乏一部诗歌史来进行总结是非常可惜的.2004年6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由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进先生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全书52万余字,700余页,研究、论证与编写历时两年有余.这是一项开全国地方文学史大规模研究、编撰先河的重大学术成果,不但填补了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而且必将对全国文学史的研究,尤其是各地方文学史的编撰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甚至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当代文化建设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叶公超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T·S·艾略特的传统观,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他从节奏、和谐、时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0.
曾游学欧洲的梁宗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与此同时,梁宗岱还针对当时新诗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了自己对新诗形式上的看法。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不仅有着到西方象征主义痕迹,也包含着他本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文章主要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音乐性和诗行构建以及诗歌形式的"真"这三方面阐述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新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据《文学报》消息,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沙溪新诗论坛"在江苏太仓沙溪古镇举行。作为江苏省作协"新诗百年系列活动"的首项大活动,此次论坛主题为"新诗的经典化问题"。诗歌界诗人、诗评家韩作荣、吴思敬、叶橹、林莽、唐晓渡、林建法、王光明、张洪波、刘福春、耿占春、陈超、子川、宗仁发、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诗形式的探讨与研究,几乎是自有新诗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话题。可是80年来新诗变化发展的历史,却一直把这一话题悬置于难以把捉的境地。当“内容决定形式”的权威与权力话语作为一种指令被贯彻执行时,一切的所谓“注重形式”宣告其实都成了一句空话。既然内容已经“决定”了形式,那么,形式自然只有“为内容服务”的义务,又何从谈到“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现代格律诗在中国式微的现象,追溯中国新诗发展之80年历程,并进行分析,认为创立新诗固定的又能为诗人和读者普遍注目的格律形式是新诗步入中兴之路的关键。同时,文章也认为像郭沫若、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作中也包含有格律化因素,并在不断地探索和维护新诗文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20-21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从多维视野中研究闻一多新诗创作、理论和批评,发掘闻一多诗学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会议的主题没有局限于以往单方面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和精神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民族国家的理想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梳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内涵的变化历程.另外,对闻一多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再研究,成为闻学研究交叉性和互渗性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兼有相关知识的学术视野,运用学科互补的优势拓宽研究思路和学术领域.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鲜明的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很多著名新诗人和新诗派都具有某种西方背景,新诗作品也具有浓郁的西方气息。新诗抑中扬西的立场大大制约了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总体上制约新诗艺术发展的是新诗语言的西化问题,其原因是对于追求"欧化"风格的翻译文学的模仿。新诗抑中扬西的文化立场不是理性的学术立场,只有实事求是地从艺术规律出发来界定中国新诗和西方诗歌、传统诗歌的关系,才能推进新诗艺术的发展。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下,中国新诗应该摒弃抑中扬西的立场,和中国当代文化结合起来,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诗的讨论永远都是激情四射。2003年,自《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出关于新诗形式的讨论稿《"新"其形式须是"诗"》(笔者主持讨论并与北大赵长征署名发表)一文后,在文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有"国刊"之誉的《诗刊》(2003年11月)以及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光明网、无名指文学网等网站均全文转载了这篇讨论稿。  相似文献   

19.
据中新社重庆消息,正值冰心诞辰112周年之际,冰心文学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重庆举行。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冰心又被誉为中国"文坛祖母",她的《寄小读者》、《小橘灯》等作品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小读者。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仓石武四郎邀请冰心做东京大学的客座讲席,使其成为日本第一个外籍女性客座讲席。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曾见过到日本访问的冰心,"远远看到,她个子很小,一直温和地笑着"。"虽然  相似文献   

20.
胡同庆 《家教指南》2005,(6):131-134
2005年8月18日至22日,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在重庆市希尔顿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