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新理念——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需要激活教师的共生意识;构建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良机。  相似文献   

2.
“共生效应”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系指生物群体生长生活在一起、相依共生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事实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存在着“共生效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实践中提倡学生要互利共生,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却提及很少。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间基本上都是“单兵作战”。  相似文献   

3.
选窝效应是一种促进教师差异化发展的实践策略,旨在让窝内教师避免生态位重叠,实现错位化共生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营造选窝效应,有利于激活一线普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避免名优骨干教师的溢出效应,实现教师集群协同化发展.选窝效应的营造,需要秉持充分开放、自主介入、协同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原则.同时,学校领导者还要规范中小学教师选窝的场域秩序,给予中小学教师选窝的表达性话语,优化中小学教师选窝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襄阳市海玲名班主任工作室以探究共生式模式在班主任工作室发展中的应用为实践,通过根植共生理念(培养同伴互信关系、唤醒同伴互利意识、形成群体共同愿景)、聚焦共生项目(专业共读、专业共写、课程共建)、产生共生效应三大途径,让工作室拔节生长,成为和谐共生、幸福向上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在襄阳市具有一定引领、辐射作用,为构建班主任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提供了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在教学中能最终形成一种师生共同阅读的“共生”效应,那么就会既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在长期的师生共同阅读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要想有所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理论视角,“共生”理论对校本教师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在“绿色教育”实验中,西南大学附属小学择定“共生”为理论基点,探索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之道与实践路径,表现在:以多元为基础,探索创新“三格层次”;以合作为重点,积极落实协同教学;以独立为保障,广泛开展自主培训。  相似文献   

7.
J校学前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外紧内松、两极分化、同质发展等问题。从“非群主专业”的角度来看,共生理论对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包括有利于专业群最优化集聚、形成合力,促进专业群内“强者更强、弱者变强”,推动专业群走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针对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三项改革措施:加强各专业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创新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梅彩华 《语文天地》2014,(12):61-62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共生教学模式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往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是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9.
美术类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此类课程,教师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探索实施“五层递进”教学新模式。五层递进,即从“模仿”到“总结”“思维导图”“创作”“创意”五个层面的学习历程,以递进的方式帮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逐步掌握美术类课程的技能技法。采用“五层递进”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形成清晰的教学实施路径,有利于美术类课程教学基础论和实用论的合理建构,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高,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形成多课程相协调的系统化效应。在“五层递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推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进行分类差异化引导;优化课程内容,推动多门课程联动发展;优选真实教学案例,创设岗位教学情境;丰富考评形式,拓展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看作一个整体的共生系统,对于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有重要意义。城乡公共服务共生系统构成要素有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动力是达到理想共生状态的演进规律以及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力;共生系统的阻力包括共生单元兼容性差、共生界面交流不畅通、共生环境不完善。为了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系统中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发展,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彼此激励、共同进化的系统,应该要构建共生系统的形成机制,即利益兼容机制、界面融合机制、环境诱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引入共生理论,尝试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冲突状况及其共生条件;其次,提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四方面来构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学视域,以生态系统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为切入点,通过共生模式的共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间平等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共赢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目的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协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形成观解析、共生模式的运行机理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规律观解析四个方面,对教育哲学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进行了生态学视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孵化器内的初创企业间合作共生关系的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条件,通过建立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孵化器与初创企业合作共生状态存在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孵化器与在孵初创企业可以演化为合作共生的稳定均衡态;孵化器对在孵初创企业的促进与阻滞作用影响均衡值的大小;孵化器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在孵初创企业的市场价值体现。研究结果对于明确孵化器与初创企业关系、提升孵化效率、促进孵化器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生模式,并据此从优化共生单元和优化共生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藻菌共生系统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藻类可用于污水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及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利用藻菌共生处理污水的工艺包括传统稳定塘、高效率藻类塘(HRAP)、“活性藻”工艺和固定化藻菌共生处理系统等。国内外对藻菌共生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和试验性研究应用。本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藻菌共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构建金融共生体系,助推丹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袁纯清博士提出的"金融共生理论",分析丹东金融机构与生产厂商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着重研究金融决策层、理论界和实业界都迫切关注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生产企业共生关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从改善共生关系的角度探讨丹东城市商业银行如何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ymbiosis is a biolog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wo dissimilar organisms coexist for mutual subsistence.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can be employed to foster mutual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idea of symbiotic learning is explored.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the concept of symbiosis is interpreted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which is primarily derived from ecological philosophies such as Gestalt thinking, philosophy of coevolution, Chinese ecological wisdom from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Kurokawa’s idea of th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 These philosophies are essential for considering symbiotic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ymbiotic learning are discussed.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effect of symbiosis, demands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d scope of symbiotic learning. Moreover,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types of symbiotic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s, including Xue Ji, Confucius’ Analects, and Zhuangzi. Finally, through the idea conveyed in Zhuangzi, I argue that a supreme symbiotic interaction is not maintained in purpose-built conduct but is bridged by forgetting in the mind.  相似文献   

19.
专业集群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形势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它作为专业间本质上的“异质同存”关系,与共生理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共生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受到内部共生专业,以及专业间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机制等因素制约。基于共生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建设非对称互惠条件下点共生、偏利条件下间歇共生、对称互惠条件下一体化共生三种模式的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共生机制要注重专业的差异发展、三重定标、分类建设、协同育人、打造特色,而因校制宜优化专业共生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