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也就是利用自己的心理语言来暗示自己的方法。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的潜意识就是暗示的积累和沉淀。弗洛伊德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中,人的意识层面可以通过明确的警示、训诫来进行调动,使其开始某一活动。但意识下的无意识则个同,明确的警示、训诫对其不直接产生作用。调动无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所谓暗示“就是在无  相似文献   

3.
想象能使人理智地观察一个新世界,现象可以通过暗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使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这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A·N说的。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落后的人文观念使得多数人用僵化的目光去看待现实中的人和事,认为是很难改变的。而唯物……最简单有效的做法—用积极的暗示代替消极的暗示。  相似文献   

4.
暗示,是人心理方面的正常特征。无论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都会不知不觉地通过大脑给人的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它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起作用,能极大地发  相似文献   

5.
题记:心理暗示术的创始人法国的埃米尔·库埃在年轻时成为一名药剂师,通过试验他发现,当他向某位病人夸赞药物的疗效后,病人真的好得很快。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他发现一个人的心理暗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还可以用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化龙点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写记叙文时,"真实"地记录生活,"白菜"萝卜"流水帐,你说他没写好,他振振有词:"我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说: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而非生活素材的照搬.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说明了知识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有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7.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范梅南教育思想源于对生活世界的反思.他认为体验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父母在对孩子的期望中产生教育意识,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来理解教师的角色,并从中获得教育学启示.儿童具有多种可能性,这需要教育者具有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智慧和机智.他反对教育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倾向,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指向实践.他提倡通过反思写作的方式把教育生活体验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与文本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8.
在体操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经过许多遇练习后仍然失败的动作,学生在无意练习时,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完成;无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以非理性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认识及行为活动,甚至可以说,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半个世界”。如何发掘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潜能,把无意识心理训练应用于体操教学中,是一个新颖且较难把握的课题,在探索这一课题的开始,首先应把握无意识的本质,按照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是一种不自觉的认识活动和内心体验活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指人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所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思维、情绪、意志、记忆等。前意识是指无意识中可招回的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无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无意识的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中曾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的部分,以及那些不自觉,未加注意的和处于意识阀限下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暗示的概述及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暗示学专家们也常把暗示定义为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不停交流,通过它可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暗示对人的影响是直接渗透的,比理智更加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它的作用快而突发.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暗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环境暗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洛扎诺夫将人的可暗示性认为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暗示?     
暗示是指通过言语或动作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它可以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施加暗示影响的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而接受暗示影响的人,一般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之中使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翻开<暗示>,我马上想起了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在某种从未说出的东西中说话,"只有当事人把从未被说出的东西付诸语言,这才全要看语言是否馈赠或拒绝适当的言词"(海德格尔语).<暗示>是"闯入言语之外的意暗区,抵达那些言语未曾抵达的地方",这些意识暗区就是"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韩少功对语言的理解和海德格尔有着相通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立足的思想支点.  相似文献   

12.
谈心理暗示     
谢莹 《教育艺术》2006,(11):68-70
心理暗示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含义。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这一层面上说,人类时刻都生活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之中,所有的词汇和情境也都具有暗示作用。从狭义上说,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实践证明,通过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相似文献   

13.
罗日荣 《广西教育》2014,(16):68-68
正有人说教育就是生活,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还有人说教育就是陪伴……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理。然而,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却很少有人关注。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西潮·新潮》一书中说:"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重乐的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札,成子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感修养成为理性的行为."通过音乐教育,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音乐欣赏中,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日的.从伦理道德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人来对待,无论是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政党,也无论是人与人之间,以至每个人对自身,都应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从教育教学上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位思考与处理问题,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团支部书记组织学生对什么是自信、自信的作用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得到培养自信的方法。(1)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一个人过高评价自己会产生自负,过低评价自己会产生自卑。自信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且能通过努力克服自身不足。(2)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唤起的是人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自我暗示  相似文献   

17.
一、提出的根据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的反映系统。这个反映系统除意识层外,还存在着无意识层。康德认为无意识占心理的“半个世界”,弗洛伊德认为占“八分之七”。这虽然未必准确,但却足以说明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意识。具体说,是人们对事物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都属于无意识的范畴。目前,无意识心理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在文学上,人们运用无意识心理描写的手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榜样是一盏明灯,能够照耀人前进的方向;榜样是一个加油站,能给予人前进的动力;榜样是心灵的导师,能够抚慰心中的伤痛。榜样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榜样,这个榜样就是自己心灵深处的精神导师。有的人会随着阅历、见识、生活环境等变化而改变榜样,也有的人会终身选择一个榜样,并且为之努力奋斗!所以,榜样在当下的德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工作者们想尽办法向学生灌输榜样。记得小的时候,"学雷锋、学赖宁"占据了学生生涯,学校书法老师写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大字甚至贴进厕所里,"学习雷锋歌咏比赛"更是成为全乡最隆重的节日!当  相似文献   

19.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1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