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说"为突破口,以此推动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情感因素,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问的是:"这个问题谁会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会的举手回答,不会的老师也不提问这样的课堂方式,所以课堂上出现的都是正确的、精彩的回答,而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不举手发言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回答问题.他们怕出错,他们怕看到老师眼神中的不耐烦,更怕被老师无情阻断.记得一位名家曾经这样说过,"好课像登山",他说,怎么上山?  相似文献   

2.
本学期,我们组的几位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半学期过去了,共听了20余节语文课。纵观我们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第一,许多学生整堂课都游离于文本之外,即使有时书读得很有感情,也给人一种拿腔捏调、“虚”情“假”意的感觉。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至于课堂教学思路不清晰,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钻“迷魂阵”。课后,学生回忆上过的课,模模糊糊,一切都如过往云烟。第三,几乎堂堂课都有的教学环节:画句子,标词语,读书感悟,交流读书收获。能真正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学生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其余的呆呆地坐着,似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相似文献   

3.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4.
宋文琴 《考试周刊》2012,(90):181-18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亦然,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作为问课中的资源.无论是一份精彩的记录.还是一句遗憾的感慨,或是一点灵感和触动,都来自教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于课堂现场的学情反馈。不断问课.会让教师更好地尊重学情.更好地关注学生。问课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两句话:问的都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为的都是学生能学得更好。当一个老师心中装满学生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周而复始而忘记每个四十五分钟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不会为追求课堂的唯美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不会为个人的作秀而淡忘学生是主体,不会为课堂的表面精彩而忽视学生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我观看了“贵州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现场展示课”,这十节展示课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已摒弃,取丽代之的是“以读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上的偏移,也让人感到一些担忧。  相似文献   

6.
即使在新课程推行的过程中,笔者也曾看到过这样的“风景”:某校高二七班全班50个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有不到10人在认真听课,其余的人或者私下看小说,或者小声龙门阵,或者玩弄手机,或者听MP5,或者伏案大睡……课后问这些未听讲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似乎理直气壮:①学语文没有用处。②语文难学。③课文不考。④我们是差班……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纷繁的理由呢?一言以蔽之:无兴趣!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良好的课堂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便产生了“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达成主要依靠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来渲染学生的情绪,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1.
《学习之友》2014,(9):64-64
好朋友 语文老师问:“为什么说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当我们对它感到乏味、厌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看,把它搁下,无论搁多久,它都不会生气的。”  相似文献   

12.
子瑜 《教育文汇》2014,(10):32-32
一位语文老师在《散步》一课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说说“平时都喜欢和哪些人一起散步。”几名学生抢着回答:“和爷爷奶奶散步”;“和爸爸妈妈散步”。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散步方式吗?”一位学生回答:“我喜欢一个人散步。”  相似文献   

13.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师范学校的一群学生虔诚地向他们的一位教师请教:“将来我们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当众问倒了怎么办?”这位教师面授机宜:“你先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太不像话!课后自己想想,不会再来问。然后,你赶紧请教他人或查找答案,下次再当众回答,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14.
时下语文教学,依然给人感觉:教师视课堂为自己才华展示的场所,力图使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做到最优解。然而,我们当牢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是学生的语文。如何从教师的"最优解"走向"满意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发展,下面仅从文本解读的视角谈点看法。文本,广义言之,所有现象所有事件皆是,它向读者开放。为此,解读文本,在尊崇学生体悟之际,当从哲学解读、文学解读、文化解读三个层面展开,从而使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5.
让自己突围     
宇阳是个内向的同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问,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呆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喜欢讲话,更不会主动去问老师问题。似乎连一两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班上有些同学曾经试着与他友好,但最后还是不愿意再看到他那张冰冷的脸,而选择离他远去。  相似文献   

16.
陈泉堂 《江西教育》2012,(32):13-14
前段时间在网上学习,看到一篇台湾教师评价内地语文课堂展示课的博文。他是这样评价的:在内地是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展示教师的造诣和钻研程度,每一次上课都是非常完美的演示。学生在教师的调教中有步骤地学,语文水平非常扎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连用了四个"非常",令人汗颜哪!静下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18.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位教师在上《太阳》一文时,他先拿出太阳挂图,然后问学生太阳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太阳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说,要了解太阳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一课,接着,他就利用一些数据和事例把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的作用等讲得清清楚楚。最后,他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这样的一堂课,可能有人会说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整节课充满了“科学味”,却没有了“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19.
记得儿子没上学前,总缠着我给他讲故事,讲得累了,烦了,就丢给他一本书,他自己倒也翻看得津津有味,口中还念念有词。上了学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他喜欢看的图书全都束之高阁。总有朋友逗他,在学校最喜欢什么课?他会说是数学;再问,是体育;还有呢?就是英语。总没有语文。问为什么,回答是“语文没意思”。于是,朋友又拿我打趣“:你这个语文老师,是怎么当的?”我无言以对。哪一位语文老师不想教好语文?可是,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去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20.
陈泉堂 《江西教育》2012,(11):13-14
<正>前段时间在网上学习,看到一篇台湾教师评价内地语文课堂展示课的博文。他是这样评价的:在内地是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展示教师的造诣和钻研程度,每一次上课都是非常完美的演示。学生在教师的调教中有步骤地学,语文水平非常扎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到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连用了四个"非常",令人汗颜哪!静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