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师情感世界构成的要素——职业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基础,有了高尚的职业情感.才能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师生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核心,有了良好的师生情感,才能谆谆教诲,乐此不倦;教学情感是语文教师情感的归宿,有了浓厚的教学情感,才能教文育人,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愿语文教师洒下更多的情与爱。  相似文献   

2.
情感信息处理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让计算机具有类人的情绪、能与人进行有情感的交互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之一。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和情感与认知的学习决策思想,提出了基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的人机交互中的情感决策,并将该情感决策思想在情感智能体寻找目标情感的仿真试验中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对高职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情感教育这一现点及其重要意义,并就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三类较高级情感探讨了开展该情感教育的方法,从实践上论证了该情感教育的可行性.作者关于情感教育的定义和情感教育的实践方法是对卢家楣教授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补充和提升.  相似文献   

4.
孙少平 《考试周刊》2012,(71):189-190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技法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认知与情感不能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情感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来发现学校教育中的情感现象与问题,阐释学校教育中的情感与宏观、中观和微观社会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找寻学校教育中的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解决的社会策略.其研究内容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探讨.教育情感社会学拓展了教育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凸显学校教育中的情感及情感教育教学问题的社会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课堂情感与文本情感合一是教学中的一种绝佳境界。在这合一的过程中,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不同个体,通过对话,从"相杂"走向了"相济",从而达到了审美愉悦、再塑自我的目的。沉睡的文本得以充分激活,获得了无限的生机;零散的内容也得以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焕发了蓬勃的活力。让两种情感合一,可以采取抓"情感线索"、掘"情感泉眼"、想"情感风貌"、吟"情感声韵"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类情感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计算成为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情感建模和识别是情感计算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对情感计算、情感建模以及情感识别技术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促进情感计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场域中情感与道德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给道德教育实践带来困扰,有必要对情感与道德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明确情感何以育德的学理依据。社会学视角下的情感与道德关系既表现为情感为道德提供感性支撑,又表现为道德蕴含着情感元素。基于理论分析以及实践反思,可以通过情感资本积累德育的情感资源,通过强情感互动促进道德教育的情感实践,通过习得情感规则培养遵循道德规范的情感惯习,运用情感劳动策略调节道德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武松 《英语辅导》2010,(3):100-102
本文首先阐述了情感与情感教学的概念,分析了语言学习与情感的关系,指出了影响英语学习常见的几种情感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情感在每个人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却很少关注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和谐发展,重认知而轻情感。本文主要封情感及情感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了认知教育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学校在对儿童进行日常认知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情感的发展。本文提出了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还给出了适合于各种课程的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共同发展的一个通用的教学设计模式,以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21世纪新人。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特色,情感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情感是影响教学的主要情感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情感教学也产生了许多误区,如对情感教学含义的误解导致情感教学形式化、“重智轻情”导致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一致、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等。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正视情感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情感教学,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12.
浅析当代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女大学生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本身就要远远超过男性,加之所处的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龄段,特殊的情感成长期,难免引发一系列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在人际交往、恋爱、人格及理想等方面都有体现。这一系列情感问题,对她们的成人、成才产生了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帮助女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促进她们情感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作为全球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情感教育研究已从起步阶段转向深入发展阶段,对情感教育内涵与价值的反思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学生学业成就情感、支架型情感教育、师生情感修养等学说。研究者们正力图构建各类学说相整合的情感教育理论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推进情感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情感文明结构相应地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情感的温饱"植根于身体的温饱,这通常指与生理相联系的情感,如食欲和性欲;"情感的安全"是对人的安全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映;"情感的尊重"包括了平等、责任和民主等文明因子,立足于情感价值的社会赋予;"情感的自我实现"是一个情感能量的自我发挥过程,有助于促进负性情感的积极转化.情感文明结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存在相关性,体现阶位上升的走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徽 《华章》2013,(17)
外语学习的效果除了涉及一些客观因素外,还涉及学习者本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情感因素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注重情感教学。充分发挥了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才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种情感实践,蕴含着教师的情感劳动。情感劳动是教师为学为师的必然组成部分,有必要从境界的视角对其加以探讨。根据冯友兰先生划分的“觉解”标准,教师情感劳动可分为三种境界:情感规则支配下的自然境界,情感认识反思下的自觉境界,情感本体觉知下的自由境界。自然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体现为自发性、例行化,其策略主体为自发表达和浅层扮演。自觉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以反思性为主,其策略主体为深层扮演。自由境界下,教师的情感劳动是对象化情感劳动,其策略主体为自主表达。教师情感劳动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也关系到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塑造,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实践中聚焦教师情感支持、情感培养和情感修养,是提升教师情感劳动境界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情感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道德与情感的结合,生成了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于促进入的道德发展、完善人的道德人格有枢纽的作用.笔者从情感、道德、道德情感的定义出发,总结出情感、道德、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从事着情感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前,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感挑战: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心理脆弱感和应对无力感;教育对象和交往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情感劳动的三重困境;制度性考核与评价压力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情感博弈。为了迎接挑战,教师很需要“情感韧性”。情感韧性是一种涵盖两个层面、三个向度的情感素养:在能力层面,它包括适时调节消极情感的情感抗逆力与恢复力、合理协调个体情感状况与社会文化规范的情感平衡力,以及在“关系”中寻求多元情感支持的能力在内的情感能力;在修养层面,它指的是形成稳定的教育情感内核。为了培养兼具“安顿自身情感”和“促进育人效果”功能的情感韧性,教师需要:做好充分心理预期,提升教育技艺,以增强克服脆弱感的底气;通过刻意练习转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以提升情感的张力;借助教师共同体丰富情感知识与实践,以使情感劳动更有智慧。  相似文献   

19.
剧烈的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情感冲击,沉重的学习、就业、社会生活的压力,加重了大学生的情感负担,而高校情感教育的匮乏、教师情感感化作用的淡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情感危机的形成。通过分析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特点、高校情感教育的缺陷等,探求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优化路径,试图构建一个情、境、行紧密结合的高校情感育人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引领高校大学生情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情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主要探讨了情感因素的界定,教师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介绍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