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郑庆红 《科教文汇》2008,(27):57-58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作为获得发展能力的源头活水,是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最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弱势群体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扶持和教育补偿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跃辉 《现代情报》2014,34(4):94-96,101
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扶助的特殊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正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关爱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图书馆惟一不变的宗旨。本文从弱势群体的概念及特征表现出发,探讨了图书馆弱势群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图书馆弱势群体的服务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使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职业安全保障措施,社会保险对弱势群体人口的保护低于社会救助,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基于弱势群体人口的社会救助包含的基本内容有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法律援助、再就业援助、农村扶贫以及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4.
如何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保障,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和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关注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教育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关怀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消极关怀,对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理念,实现从临时性关怀到制度性保障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如何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保障,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和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关注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应更加注重保障弱势群体教育的公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地解读了农村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分析了产生该现状的原因,并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信息社会,解决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保障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文章基于对农民工、下岗工人、空巢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这5类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了确立弱势群体信息获取保障范围和内容的意义和影响因素,针对各类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信息获取保障范围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进城民工等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内弱势群体的主体构成部分。弱势群体的子女在义务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均存在着教育机会均等严重失衡的现象,这主要是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贫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昊青 《现代情报》2011,31(12):18-20
信息权利表达是社会主体合法信息利益诉求的现实反映,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维护自身合法信息权益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的影响成因,指出该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的特点,并深刻揭示了弱势群体信息权利表达的价值意涵,以期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权利保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苗秀萍 《科教文汇》2011,(5):174-17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完整的一个家,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细胞,单亲家庭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千万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单亲孩子也是我们灿烂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本文以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考试及相应课程为例,分析英国将公众理解科学引入正规教育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科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正规教育之外的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宋桂霞  齐晓安 《未来与发展》2010,31(5):57-60,51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社会。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分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经济利益和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章小亮 《科教文汇》2013,(18):164-165,16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成分却越来越多元,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为教育平等大众化的重要受益群体之一。为了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实现大学梦想,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文件,积极支持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同时,接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不懂感恩的不良现象,部分学生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并大肆挥霍相应资金。因此,如何将资助政策的育人性发挥出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结,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河湖水系连通演变过程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湖水系连通是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治水举措,也是适应我国新时期水利发展需要的治水新方略。河湖水系连通是以水循环物理过程为基础,伴随化学、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复杂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本文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水相互关系出发,探讨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特征,辨识出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驱动因子,分析了不同驱动因子对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金崇芳 《资源科学》2011,33(11):2131-2137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受到政府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在论述构建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基础上,以陕西籍农民工为例,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人力资本中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对城市融入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工作年限对城市融入的社会融入维度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以便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加快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林育 《大众科技》2014,(8):184-185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所产生的的特殊群体,近年来,他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回归健康、阳光的生活是社会各界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蓝明东 《科教文汇》2011,(4):124-124,136
关于美术教育的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所起到的作用,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实施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学者已经总结出了一定的体系。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我们不应该把美术教育单单看成是培养社会中的一部分美术家,更应该注重它通过美术绘画语言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通过美术活动中的观察记忆活动来启发大众的智力,通过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等来启迪我们的爱心与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刘国忠  崔长松  刘辉 《科教文汇》2013,(24):110-110,121
社会发展到当下,人们的经济能力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经济基础的提高和媒体的巨大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中国普通高校,拥有着较为众多的体育场馆设施和水平较高的管理和教学资源。如何在保证教学健康顺利实施的条件下,又开拓思路,使得高校的体育资源能服务于社会,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项目,众所周知,高校的群体经费相对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合理利用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无论是场馆的出租还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还有教师资源特色课程,都能够增加相当的创收。这一收入首先能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合法收入,多劳多得;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还能够得到管理费用,该费用能够解决场馆的维持费,做到了以场馆来养场馆的良性循环;多余的收入还能建设更多更好更新的体育场馆,这样又能够扩大体育市场,无论是对于在校学生还是校外群众,都是很好的选择。本文利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调研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以及学校周围的体育市场,得出了扩大普通高校体育职能,使得普通高校的体育资源社会化,不仅能通过合理创收来提高广大体育教职员工的合法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社会,能为全民健身计划做出贡献这一结论。该结论无疑对高校还是社会都有促进作用,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研究的进展。风险社会研究是反思性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贝克提出“风险社会”概念以来,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对人类理性和现代社会更为深入的反思。风险问题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并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大力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