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起詹姆斯·C·斯科特,在中国的学术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他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和<统治与反抗的艺术:隐秘的文本>等等,几乎每一部都好评如潮,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
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从批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剥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开始,进一步把仅在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的剥削扩展到"社会主义剥削",直至泛化为一种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他企图用一种普遍性的剥削取代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剥削。其在基本方法论、主要观点和理论归宿上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剥削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人剥削人的现象是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开始出现的,迄今已有几千年了。但剥削不是永恒的。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所有制,使得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产生剥削关系。人们集体劳动获得的产品,不属于某个个人或家庭,而是在原始部落成员中平均分配,否则人们就无法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当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剥削将被永远地、彻底地消灭,人们将只能从历史书和博物馆里了解到人类社会曾经存在过人剥削人这种荒诞的现象。剥削是人…  相似文献   

4.
剥削问题是困扰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经济伦理学的多维角度思考剥削问题,正确理解和处理剥削问题,对于贯彻新时期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对于形成互惠共赢、稳定的劳资合作关系,对于推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宣传马克思剥削理论时注重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分析中国工人、农民受到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出版通俗刊物、举办劳动补习学校等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工人、农民认识其所处受剥削地位,启发工农觉悟,把宣传马克思剥削理论同组织工农运动结合起来,引导工农进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私营经济中存在着剥削,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够。事实证明,现阶段剥削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与正当合理性。私营经济中剥削的存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积累社会资金,扩大就业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但这种剥削有合法与非法之分,对非法剥削政府必须严加管理和控制,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主把所得用于扩大再生产。逐步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就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而言,任何形式的剥削都深嵌于"生产方式"之中。只有站在生产方式的高度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其中,生产力的发展为剥削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可能性条件,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这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剥削关系同其赖以形成的生产关系一道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在上层建筑中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我国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剥削是指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垄断而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行为,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又未达到较高程度时期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与之相适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关系方面还存在着私有制企业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以我国目前是存在剥削问题的;在我国现阶段,剥削的存在具有其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和积极作用的一面,因而把剥削视为洪水猛兽有失偏颇;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剥削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所以剥削就无法避免,而且也不可能和不应当人为强行取消。消灭剥削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剥削是指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垄断而无偿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行为,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又未达到较高程度时期客观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与之相适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关系方面还存在着私有制企业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以我国目前是存在剥削问题的;在我国现阶段,剥削的存在具有其一定的历史与现实合理性和积极作用的一面,因而把剥削视为洪水猛兽有失偏颇;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剥削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所以剥削就无法避免.而且也不可能和不应当人为强行取消、、消灭剥削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已经过时,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一些新的经济情况,因此他主张采用西方经济学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进行重构。该理论代表了西方当代剥削理论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罗默的剥削理论在解释剥削问题时,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对罗默所使用的方法论以及要用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权取代剥削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一项有关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动机的研究中,研究者把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为趋向——回避型和互惠型两类,得出了动机多样性以及同一行为中动机多重性等结论。本文仅就该研究中提出的互惠动机及其研究问题。以相关的个案追踪研究为对照,以中国的相关文化条件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时下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中的确存在着互惠动机,但这种动机获得的理论支持主要是外域的,实践支持是无奈和盲目的,在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动机发展的教育中,可以承认但不宜倡导互惠动机。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互惠模式--亲缘互惠、弱互惠(即互惠利他)和强互惠,与此对应,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模式分别为同质性互惠、互利性互惠和共同体互惠.三大互惠如果从行为上分析,均具有利他的结果,因而不能有效区分彼此.但如果从动机和伦理取向上划分则简单明了,亲缘互惠和弱互惠表现为"开明的自利",价值指向是自我,而强互惠表现为"无私利他",价值指向是他人.互惠研究除了探求互惠本身蕴含的伦理取向外,还必须深刻探求这种伦理取向的动力源,即施动者伦理意义上的利他性和利己性的动力源是什么?亚当·斯密陷入了"因为行为体天生具有双重经济秉性从而既会利他又会利己"的循环论解释,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本性的生成提供了更优的解释,因而对"国家伦理取向的动力源"问题的回答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科学认识剥削问题已刻不容缓,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出发,考察剥削产生的历史,我国仍然存在剥削产生的条件,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不仅具有剥削的共性,而且有其特性,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全面认识剥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评斯科特的“小农道德经济”说吴英斯科特系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他以20世纪初期东南亚小农特征为课题,在东南亚一些地区作了大量实证研究,提出“小农道德经济”说,成为西方农民学实体主义学派的一位代表。本文拟对斯科特及其小农道德经济说作一些评介,以期使我们的理...  相似文献   

15.
看不见的手     
《科技文萃》2001,(2):90-91
詹姆斯·L·多蒂〔美〕,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1974年任开普曼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商学院院长,现为该大学经济学教授及经济预测中心主任。 詹姆斯·L·多蒂与德威特·R·李编著、林季红等译的《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一书结集了具有权威性的经济学论述名篇。文章旨在表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为有效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人性的自由,提供了分析经济理论问题的框架。 本报特摘编该书中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编者 我们不能指望肉商、酿酒师或者面包师会恩赐给我们晚餐,我们只能希望他们出于私利的考虑而给予我们晚餐。 ——亚当·斯密 在经济学中,最具有启发意义的论题恐怕就是就个人而言出于私利的行为如何产生公共利益这一过程,而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理解某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 0) 在其1776年出版的巨著《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将这一过程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他在书中写道: 一般说来,单个的个人实际上既没有增进公共利益的打算,也不知道他的行为增进了多少公共利益。但是,由于他具有支持本国产业而不是外国产业的偏好,他保护了自身的经济安全;由于他以产品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管理他的产业,他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个人在这一过程以及其他许多过程中,都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并最终增进了社会的利益,虽然这最终的结果并非出自其个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剥削现象。剥削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利用外资和私营经济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剥削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资本和为国家提供大量税收来源、扩大就业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对待剥削,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认识它。目前的剥削现象只是局部存在的,它代表不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也不会造成国内的政治冲突与社会动荡,但是必须对它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和引导,把其负面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对什么是剥削,马克思未提出明确定义.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艾伦.布坎南重构了剥削理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上创建了跨历史剥削概念和一般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剥削与异化的关系及对三个质疑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意见进行了批驳.在马克思文本中,剥削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跨历史剥削概念与一般剥削概念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分.因此,艾伦.布坎南把马克思剥削理论解释为抽象概念是有失偏颇的.比较两种剥削理论,对于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剥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的社会财富观看劳动价值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财富观具有丰富的内容,可将其归纳为社会财富要素多元论或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具体到商品经济条件下,就是商品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本文认为,从劳动价值论的学科对象来看,商品价值劳动一元论和商品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从劳动价值论的目的来看,二者互为补充,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秘密;从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而言,二者是不可或缺的。文章提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他所持的世界观和社会哲学观区别开来,要把商品价值劳动一元论和商品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统一起来,要以尊重为前提来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生存伦理是美国政治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农民问题时所使用的分析性概念。斯科特认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所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与东南亚农民相异,我国的农村教师更多地追求的是较低生存风险的"稳定第一"原则。此外,基于"稳定第一"原则的生存伦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主要是在道义经济和道德观念的层面上适用。从道义经济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在当地能够维持一种类城市人的生活模式和相应的生活水准;从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就是使自己与其参照人群相比时能够做到相对公平的"同工同酬",避免出现与他们过于悬殊的收入、声望等落差。当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受到威胁时,农村教师多采用"日常反抗"等形式进行生存抗争。  相似文献   

20.
怎样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剥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理论,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按劳分配才消灭了剥削存在的所有制根源,因此没有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于是按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进行“按资分配”,得到的只能是剥削收入。因此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观念障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不会产生“剥削”?文章对剥削的定义、剥削对象的质和量进行了论述,并且分析了剥削产生的根源除了私有制以外,还有对生产资料使用和支配权的垄断等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是指过去的物化劳动和现在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供求关系和贡献度来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又充分体现分配中的公平,消除剥削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