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男人拥着女人,问:“想不想我?”“想——想死我了。”女人抱怨着,“你真是的,一走就三个月,你以后是不是要被常派到外地去啊,你让我怎么办,你就不想我?就不怕我跟别人了?”女人的娇嗲让男人有点酥软,又有点怕。“是呀,就怕你这个坏女人,跟别人跑了!这不我就回来了。本来怎么都要待到月底,我这可是抽空回来,给你个惊喜。”“哦!说得那么好听。其实是突然袭击,检查我来了吧。”“你怎么那么聪明啊。”男人手上加了力,女人忍不住咯咯笑起来。“你还闹我,我是不  相似文献   

2.
言论     
人不犯傻,我不犯傻,人若犯贱,我必更贱。——专栏作家沈宏非概括的派对着装原则。王子们都开始隐居了,女人们看见的都是白马。——南京的都市放牛在专栏文章《我是个扛枪的猎人》里说, 白马王子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 只剩下动物性的本能了,“所以我现在不单纯,原则上都是女人的责任,或者说,给木子美们逼的”。  相似文献   

3.
戴刚  章梅 《小读者》2010,(6):18-20
又是一年“六一”到.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围绕通过建立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重构美国公立教育的问题,职教理论界产生了“职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其后80年中,“职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主导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于70年代的生涯教育思想和90年代的“新职业主义”对“职业主义”进行了反思与重构,并通过全国范围的改革对传统职教体系与模式形成了有力冲击。进入21世纪后,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学校到生涯”的形式在美国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5.
时间流行着女人的择偶取向: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 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 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 万现金。女人的择偶取向,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某些东西,它甚至和服装一样,充满了时尚与流行的动感,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堵车的时候,我站在十字路口最容易看到的是一辆辆的名车里坐着的时尚的女人,有的在吸烟,有的在补腮红,有的在搞娇……总之她们都沉浸在“本  相似文献   

6.
Yuki  周博文 《音乐世界》2007,(8):152-153
她不穿低胸的礼服,却女人味十足。她有着甜美的笑容,却性感十分。她就是宋惠乔,一个具有半性感主义的女人!你也许和她一样,不习惯万人迷似的穿衣风格,不擅于小女人似的发嗲,但只要cosplay 宋美人的9个半性感主义法则,你就能将可爱感觉和性感气质一起拿下!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的香港银幕上,现代社会里的人物形象往往高大无比,周润发的双枪英雄和潇洒无比的赌神自然不必多说,我们还要有那么多有情有义的杀手,有那么多身怀绝技的赌场高手。当我迷恋着这种英雄的时候,我是瞧不起周星驰的。一位朋友这样写道: “他外没有外在美,内没有内在美,他凭什么,不就是让人一笑?无厘头的笑是多么浅薄,怎能与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相提并论!”,可见,周星驰在上述形象的映衬之下是干瘪甚至猥琐的——哦.对不起,是周星驰映衬着他们的高大。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经济』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时代》、《商业周刊》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报刊近来不断刊载美国已步入“新经济时代”的文章,对美国是否已进入“新经济时代”与“新经济”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美国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学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所谓的“新经济”无非就是注定要破裂的股市泡沫,有的认为,“新经济”无非就是电子计算机有史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是指美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摆脱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由于全面启动高科技与信息产业,为经济带来全新的持续扩张,其标志就是美国自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复杂多元又影响甚广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该思潮又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向传统回归和对启蒙解构两个维度上。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叔叔的故事》和《白鹿原》即可以看出“解构”和“回归”是如何成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关键词的。  相似文献   

10.
汇溶 《职业技术》2006,(1):16-17
一道普通川菜,能炒出亿万家财,您信吗?这道菜叫辣子田螺。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严琦。说严琦您不晓得,但总该知道“陶然居”吧,东从福建沿海,西到贵州、新疆,南自广州、海南,北至黑龙江哈尔滨,哪里没有“陶然居”?现在算起来,连锁店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有53家,营业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员工超过7000人,年销售额4·8亿。靠的就是“辣子田螺”。不错,她就是按照共和国的版图来分布她的连锁店的,目前,正在考虑的是上海、香港、澳门。严琦是个啥子人啊,这般能!严琦是个漂亮女人,是个有行商天分的女人,是个有修为的女人,也是运气火旺的女人。想知道她是咋个赢的吗?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流行“潇洒”,之后到现在流行“酷”,如今又在流行的是“蔻”,前者英文名称为“Cool”,后者英文名称为“Cute”。大概是因为酷觉得自己的江山坐的时间太少,而蔻一冒出头就风风火火,大有燎原之势,一点不顾前辈的颜面,两方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为园地,形成了一个阵容整齐、创作风格鲜明、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诗人群——“七月诗派”。绿原、阿垅、鲁藜、牛汉、冀汸、曾卓、罗洛、芦甸、孙钢、鲁煤、彭燕郊等,都是这一诗派的代表诗人。在这一批驰骋在四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看来,“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七月诗派”的青年诗人们,把艺术个性和时代的性格统一起来,各自以他们独创性的作品“反射出时代和人民的精神光泽”,从而把四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推上了一个坚实的高峰。绿原、牛汉是“七月诗派”中两位才华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菁灵姐姐:你好,自从上初中以后,在我的同学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潇洒,就连元旦、春节收到的贺卡中也多半写着“愿你潇洒”之类的话。回头想一想,其实我们对潇洒的理解并不同,甚至根本就没完全理解。您给谈一谈好吗?倪采其实,“潇洒”一词的走红,是因为它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某种心态,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情感。至于它本身,只不过是个载体而已。潇洒原本是指神情、举止、风貌的自然大方,有韵致,不约束,不做作。通常中学生说某某歌星真潇洒,已带有人生态度的色彩。有的以花天酒地、一掷千金为潇洒,有的以“看破红尘”、破罐破摔为…  相似文献   

15.
潇洒小议     
什么是潇洒?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行动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①由此,我联想到了身边那些“潇洒”的同学们。曾几何时,“潇洒”成了校园里一个时髦的字眼,“如何潇洒”也成了同学们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由于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潇洒”的内涵,从而步入了潇洒”的误区:有的人把大把地花钱看做是一种潇洒;有的人把打扮入时、漂亮成潇洒的必备条件;也有的人一味地模仿影星、歌星们的举止打扮、发型服饰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潇洒……②但我认为,如果把这些作为潇洒的话,那未免太庸俗了一些。作为我们在校念书的学生,还是一些消费者,把父母…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教育与学习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从那时起,人们就梦想着通过最有效的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学记》的《兑命》篇中有“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的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特别是90年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一次接一次,全球知识总量在80年代每三到四年翻一番,到90年代每一年可以翻一番。据专家预测,新世纪这个时间还在缩短。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学习成了所有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现代人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脑体倒挂”是一个热门的公众话题.当时,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体力劳动者.有一句顺口溜至今还被很多人熟记:“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读书无用论”也随之四处流行,甚嚣尘上,误导了许多求学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8.
当代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与"性别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初期由海外资金与海外市场驱动 ,以第五代为主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一批类型化的“艺术电影” ,其中所呈现的“以女性自居”的东方主义倾向深刻地体现了东西方性别化的权力关系。当海外资金退潮 ,中国电影并没有摆脱这种令人尴尬的表述。 90年代中期以来 ,又出现新的东方主义变体 ,进一步演绎着以性别为象征的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9.
百草园     
上帝让女人成为男人的肋骨,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纵观人类有记录的历史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便绵延不断。张爱玲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那么,到底是女人以男人为中心,还是男人以女人为中心呢?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男人和女人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应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了。由于时代关系,两人终未能成正果,双双化为蝴蝶,倒也成为一桩美谈。与之类似的是白娘子与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教育改革综述 二战后的日本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高中入学率就接近90%了。随着受更高教育的人数日益增多.入学考试成为了主要的选拔机制,由此带来的激烈竞争可想而知。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校爆发了严重的“教育病理”危机,以强凌弱、中途退学的例子层出不穷。日本人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以“保姆式教育”——以所谓的“考试地狱”和日益增多的失败而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