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参照系,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的结论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不能象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以艺术生产论否定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色就在于,发扬中国“向内求善”审美观念的长处,充分发挥审美和艺术的以情动人,美善结合,整体中和的特点,避免片面性,全面推动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西方古代美学以客观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范式,在思维方式上深深陷入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困境之中,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克服西方古代美学困境,超越二元论的思维模式,采用复杂辩证的思维模式,摆脱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束缚,从而使中国美学由古典的形态向现代的形态迈进。  相似文献   

5.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7.
邹玲平 《教师》2010,(2):124-125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髓,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美学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美学探讨的首要问题之一。西方美学固守人类中心主义,力倡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美学也因此渐入困境。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地阐释了自然和人的关系,自古重视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中西美学家们的推崇和肯定,也承载了西方美学走出困境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发展的学者及其翻译美学思想,如张柏然、许渊冲、毛荣贵、奚永吉等学者,以全面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丰富的想象和雅致的意境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和情感体悟。由中西方文化产生的文学语言作为传达美学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可感知的物质符号组合或是不可感知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相互问总会有令人惊讶的共性,这为其可译性提供了依据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天壤之别,为翻译设置难以逾越,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历史地位及其不足的阐述, 20世纪初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时刻,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学问题上的两难。他们既惊羡西方的文化,又对中国的传统难以割舍,并由此导致象王国维这样的学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西比较美学观念认为中西美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上面。通过反思几种流行的中西美学比较观念,认为中西比较美学应该走出中西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和而不同”则是比较美学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关学的起源过程是十分相同的。作为关学的具体内容,中西方均有着各自丰厚的发展。当今随着文化流通的膨涨发展,关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关学形式,作为关学的内容,在相互融合、借鉴、补充,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先秦和古希腊为例,探讨比较中西古典修辞学美学思想之异同及其影响。认为其相同点是:和谐之美;真善之美;实用之美;口语之美。其不同之处主要见于内涵与形式之美、认知与体验之美、对立与统一之美、含蓄与直观之美以及审美心理等方面,目的在于从比较研究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中西古典修辞学在美学思想上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畀质性,中西伦理文化表现在价值理念、权益协调、人伦关系、人格模式上都显著不同。各具传统。传统是文化根基,中国当代转型的道德建设应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构,而不能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7.
情感性德育模式,是对强调情感在德育过程、德育目标中的应有地位的德育理论的总概括。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同质性是由复杂的时代文化因素决定的,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又决定了二者各具特色。本文从当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中西田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西方的田园诗有许多差异之处,在诗的内容上西方以反映牧民生活为主而中国则以农民为主,在诗的主题上西方多表现美好的爱情生活而中国则常常反映仕途失意的情绪,在宗教信仰观念上西方诗宗教气氛牧浓而中国诗参佛求仙的情愫不时流露,在人与自在的关系方面西方是积极享受自然的态度而中国则消极闭世多于主动回归,当然也不管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正>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