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短篇小说创作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效果论",认为作家应在创作之前精心构思预设效果,然后通过设计细节,堆砌辞藻,来达到预设效果。本文试以《泄密的心》为例,分析坡的"效果论"在短篇小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意象是爱伦·坡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评论界对此进行了有效的解读。美中不足的是,坡小说中最为独特一个意象,即"裹尸布"却未被引起足够的关注。"裹尸布"像一串珍珠闪耀在坡的数篇小说中,彰显着独特的艺术功能: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它强化了恐怖效果;在《丽姬娅》中,它甄别了人物身份;在《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中,它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李芳芳 《考试周刊》2012,(32):20-21
艾德加.爱伦.坡的小说风格奇特恐怖,充满了神秘感。《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构思全文,将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内心结合起来,烘托了死亡的主题,给人们带来悲凉之美、恐怖之美。本文探讨了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爱伦.坡如何运用象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爱伦·坡的"激情说"为依据,分析和讨论爱伦·坡小说创作的审美取向.爱伦·坡认为,文学艺术中不容有任何"说教"和"理智"的成分,艺术的题材就是激情,最伟大的艺术产生于直接产生的激情,应通过激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一种"预定的氛围",给读者某种"刺激",在"刺激"中得到灵魂的升华和"美"的享受.本文从小说的主题、氛围、人物、语言等几方面来探讨爱伦·坡小说创作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坡芽歌书”的性质及其在文字学领域中的认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芽歌书"在记录语言时虽有其不成熟的一面,但将其视为一种早期文字应该是没有疑义的.根据它记录语言的特点,在类型学上可将其归入"语段-表意文字"一类.该文种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早期文字的发生、形成、发展规律等问题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三次美学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以"美的本质"和"形象思维"为讨论话题,以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任务.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美学热",以对西方美学的引进为主要内容,以克服"文革"影响,解放思想为中心任务.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美学热潮,是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也称为"美学的复兴".它是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出现的.美学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和发挥它作为一种理论的批判功能,从而在变动的现代社会里寻求一种人文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俗称猪鼻孔、折耳根、臭草.高30~50厘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叶心形或宽卵形,常见绿色,偶有紫色,因其茎叶带有腥臭味而得名.鱼腥草生命力极强,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路旁、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它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素有"草药之王"之美誉.  相似文献   

9.
为"教师研究"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的本意在于使教育行为本身成为更有意义的事件,它的真正价值是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当事人"角色、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特点、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专门化的研究之路,并且有着专业研究者无法取代的优势.教师研究保持着"前科学"的原生状态,更能显现出生活世界原本具有的复杂多样性,同样开启着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论质的基本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的内在规定性,质有两大层次一是事物构成要素的质,这是事物质的基础和依托,它具有潜在性;二是事物系统整体的质,包括特殊的质(一事物借以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规定性)、共同的质(事物内在的类的规定性)和本质三个基本层次.本质是指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内在的根本的规定性,即占统治地位的质,本质在"自己的运动"中生成多个等级层次.质的两大层次之间,系统质的各个层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