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设计课程目前在高校中的教学状况的探讨,结合实际教学中的探索,认为数字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素描、构图和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而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带给用户独特体验,满足用户期望的一种设计思路。文章提出在教学定位上倾向于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可能,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如今,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要准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不断加强教学方法路径的创新探索。本研究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策略,包括促进艺术专业群与信息专业群相结合、优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手段、创新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竞赛实践教学,以期指导今后教学并形成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晁佳 《教师》2012,(20):99-99
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模式要求专业人才必须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目前数字媒体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侧重点与教学实践方式问题,由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价值化和Web2.0技术应用的双重背景下,威客平台应运而生。威客平台使全球创意需求与全球供给之间进行自由交易,也为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阶段,数字媒体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缺乏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落后于市场需求。本文从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扩展教师实践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用威客平台优化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并结合实践教学案例,探讨了基于威客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流程,提出了两个实践教学策略:构建基于威客平台的实践案例资源库和创建教师指导的虚拟工作室。  相似文献   

5.
杨家明  徐晨帆 《教师》2013,(14):109-110
在数字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纷纷设立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而这些高校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都照搬传统设计专业。因此,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设计出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重点论述通过拼贴训练具有提高学生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构图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较高的艺术修养等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应用性分析。同时,还能够避免该专业学生因造型能力欠缺而制约其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提倡和研究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调研与论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及高职教育规律,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早切入、分模块、层次化的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吉玲  陈珊 《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69-270
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本应将人才需求的缺口填平,但事实上却没有,并且还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形成一种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相对过剩。究其原因,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的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太差,因而不能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友 《教育与职业》2006,(33):187-189
文章以市场为先导,以大动画概念为理念,以先进数字技术生产为主要手段,探讨和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刘刚 《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65-266
将多媒体化、虚拟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合为一体的媒体,就是被大家熟知的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视频、文本、图片、动画、图像、音频之类的若干多媒体内容。与此同时,采用集成和整合方法,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电视与广播、动画、音乐、电影、游戏、时尚、设计、建筑、出版、软件等,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设施业、运动休闲业、创意农业、旅游观光业。本篇文章,就以数字媒体设计在教学的应用与实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苏陆 《考试周刊》2014,(68):12-12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数字媒体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改革思潮的主流,目前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是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目前被主流教育学界认可的最符合客观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将结合创新教学课程的理念,着重探讨数字媒体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电教媒体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三种效应:正相关、零相关和负相关效应。广大电教工作应扼制负效应,杜绝零效应,充分发挥正效应。电教媒体已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革: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等等。电教媒体将促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发生变革。种种与之相适应的新模式将次第诞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App产品的策划、设计及开发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已成为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我校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重点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法。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讲授、设计实验、项目策划与实训、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在移动平台上App策划与设计能力及学生与专业程序员的无接缝配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一直在探索一条简单易行、易于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写作的途径。近几年来,笔者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柏晨露 《亚太教育》2019,(10):137-13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产业之一,市场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成为当前院校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提出应当重视实践课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以及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对照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限制和原有的课程设置方法.提出实践性课程从项目进度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不再拘泥于学期制:用"见习"代替毕业论文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游戏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他作为一种时代性的产物涵盖着许多内容,涉及多种领域,其中包含历史文化、建筑设计、人物角色设计、人体工程学研究、UI设计、机械工程学、音乐等方面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因此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如何尽快的理解和认识数字媒体基础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就目前诸多学院针对此类专业的课程安排来讲,仍然单纯的遵循传统的美术绘画教育,这类课程往往和高年级的软件类学习相脱节,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软件,忽略了艺术创意与设计,这是目前所普遍存在的情况.改善当前现状,是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元时代的来临,催动了各行各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拓展新的学科,来为各个行业领域培养合格的人才,以迎合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较强的交叉专业学科,在21世纪后,随着国内数字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提升,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并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列入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专业,特别是理工类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至今,数字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各类教育机构以及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数字媒体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需要。对一体化教学内涵、改革思路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的进展,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四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17,(24)
随着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教学也要选择更加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升级,项目化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从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寻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完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数字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韦莉 《湖北教育》2003,(7):37-38
计算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把计算机用于语文教学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它使语文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创造、走向新生。而这一切都和网络教学密不可分,网络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