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在其以沅水流域乡村人事为描写对象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以平常生活的具体事件揭示人物灵魂,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个性的“乡下人”形象。他笔下的“乡下人”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  相似文献   

2.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3.
湘西世界培养了沈从文自由本真的写作气质,也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希腊小庙。他抱着这种朴素的"乡下人"心态来到城市,以寻求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信仰,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对"乡下人"与"知识人"双重身份的认同,既积淀了沈从文多样的文体写作,也让读者发现作家的身份转换。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与都市题材平分秋色,透过早期都市边缘人的书写,能够窥探到一批"五四"知识分子在从乡间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6):18-19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景物描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了解文章表面或文字本身,而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阅读时通过作品的社会背景或作者当时的思想动向品出“景”中“情”,即领悟景物描写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品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景物描写时,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去品味“景”中“情”: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在他的作品里,毫不掩饰他对“乡下人”的称颂,对“城里人”的厌恶。本文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指向和艺术实践,解读他的“乡下人”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一直被视为“嫖界指南”而受研究者摒弃,但如果将这部狭邪小说视为一部描写“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它则可作为晚清“乡下人进城”叙事的典型文本。首先,题目包含了“乡下人进城”叙事主题的全部元素:“海上”是目标,“繁华”是诱因,“梦”是过程。其次,内容上精心设计了不同于其他同类小说的细节,来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再次,结构上采用交织重现的交替结构和回环往复的环式结构,深刻揭示了“回归乡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1.
哈代是位景物描写高手。他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多数是阴霾沉重,庞大晦涩。历年来许多人对哈代作品里的景物描写已经多有论述,且角度颇广。本文试图从“崇高”范畴去阐释哈代的景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人物命运的渲染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四季的作品,在以同一季节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意象和意境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究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它们在四季诗词的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四季诗词呈现出叙写的模式化倾向,对于诗词意境的研究不妨从此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作品以乡下人的真诚对照城市人的虚伪,以乡下人的人性对照封建礼教下人的异化,以人的自然属性对照理性社会中人的社会属性,始终凸显"人性"与"自然"相结合的野性美。但在时空条件下,人性守常与流变的悲剧思考使得读者只能从以湘西故事以及苗民传说为题材的小说中去感悟体验那一种野性美。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国他的眼睛。”在他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描写那是脸炙人口、令人叫绝的。作品通过祥林嫂眼睛的种种变化,不但深刻地揭示了她的小心世界,而且浓缩了她悲惨一生的苦难遭遇。文学创作中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深处的活动形象地描写在纸上呢?其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运用眼语。苏东坡曾说:“传神之难在目”,“神在两目,情在笑容”,“人物鬼神生动传神之物全在点睛,晴活则有生意。”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也把眼睛称为“心灵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可以窥探到人…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艺术是以人作为描写对象的,它是人的科学。而人又是极富有思想感情的“社会动物”,不通之以情,何以达之以理?一个社会主义的文艺家,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情操、喻人向善的博大胸怀,抑恶扬善,赋予自己的作品以美的理想,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化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的生活。这种“再现”,既包括人的外部世界的真实,亦应包含着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即所谓人物内在思想  相似文献   

17.
对郁达夫小说,评论界历来有所指责,有人说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的同情。”这种舆论使郁达夫及其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消极”、“颓废”的灰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就成为郁达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郁达夫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表现有二:第一,不少作品存在着露骨的性的描写,毫不隐蔽地暴露了肉欲苦闷,官能刺激。第二,许多作品的基调忧郁感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黄傲云在《香港文学》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去国与怀乡的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今昔对比的时间模式表现为不堪的过去与美好将来的对比,这种“前瞻”型的未来观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以来“后顾”型的未来观,其中“乡”的文化身份模糊不清。怀乡实际上是怀念文化身份不明的“城”,在文学创作里,城市开始影响原乡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入境”是指学生的思想随作者的描写而进入作品意境,感受其意境和情感。“出境”是指学生对作家描写的目的和理由进行研究,并将自身写作和阅读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坚持“知行合一”的阅读教学思想,灵活利用相关资源,根据“文体”选择“入境”角度,抽取“入境”导引点,丰富“入境”指导方法;以趣味引导、分层式问题推进“出境”层次,借助反思与探讨加深学生对“出境”的理解、调查、分析,以大幅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闫海东 《学语文》2004,(3):37-37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达意常须利用“手”这一特殊的肢体。在各类字典中 ,涉及“手”的字为数很多 ,而文学作品描写人物 ,借“手”写人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 ,明写与暗写的有机结合 ,凸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展现了社会人生百态 ,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谈明处写“手”。第一次 :当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弄付酒钱时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以出手的优雅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不安和一文钱都不少的爱面子心理。第二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