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名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个战胜自然的英雄形象。关于愚公形象的塑造,教参历来把寡妇之子作为群众支持移山的代表,以示"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侧面烘托愚公形象;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严格依据古代寓言《愚公移山》原文,从分析太行,王屋二山不必移。不可移,不应移、不能移入手,阐发了愚公精神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对这则寓言的寓意,今天许多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赞美了为追求理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这种解渎显然并非著者原意,而是后人的一种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4.
关于《愚公移山》的种种问题,师生间进行了三次讨论即三次思考。现择其要点,简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故事,被收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寓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28篇教学设计及2篇课堂实录显示,当前《愚公移山》教学存在忽视文体属性、教学过程模式化的问题。文章基于文体视野,对《愚公移山》进行解读,并为《愚公移山》教什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率领家人移山开路的故事,被分别编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和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人教版的单元学习提示中写道:“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愚公成为华夏子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行为楷模,“人定胜天”的思想典范。《愚公移山》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主要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愚公移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相似文献   

10.
11.
话说玉皇大帝命夸娥氏二子搬掉了两座险峻的大山,从此,豫南和汉阴畅通无阻,可谓“望望头上天外有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在冀北,河阳的老百姓都欢腾了,称愚公为“移山英雄”。于是乎愚公这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名扬四海,威震五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此事传到县太爷耳中,县太爷觉得愚公为老  相似文献   

12.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认为在理解古代作品中的词语时须树立历史的观点,他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动态的、历时的考辨和分析……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解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语教材的编在注解言词语时大体上秉承了历史的观点,但仍有少数注释存在以今律古的问题。下面就《愚公移山》中一处注释提出笔的看法.以待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愚公移山》历经几次课改仍然出现在中学的课本上,是经典的课文之一,人教版的注释中有些解释欠妥,有些解释是错的。有的词语通过版本的对比,其他的词更适合语境。文章中选取了5个词语进行了考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7.
18.
罗钰 《陕西教育》2011,(10):75-75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其主要通过愚公移山的思想和行动.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下定决心。坚决斗争,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艰难险阻.争取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情节完整,曲折多姿。笔者以其教材编选及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为主线,梳理民国至今其教学轨迹,为其当前教学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完整的故事情节、浓郁的神话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中有一定数量需要积累学习的文言词汇.篇幅适宜,易于记诵;同时寓意深刻,实践性强。这都成为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理由。自1935年首次入选初中国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以来,《愚公移山》被选入多种初中语文课本。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16个课例.拟就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和评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