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最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艺术形象通过节奏、旋律为听众的听觉所感受,所以音乐又是听觉艺术。基于音乐的这一基本属性,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突出唱、听、奏的方法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和想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单靠“听”去感受音乐,得到的音乐形象是不够清晰的,仅以“唱、奏”抒发音乐情感也是不够彻底的。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让学生“听”音乐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看”音乐、“表现”音乐,多元化地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2.
每当听到许志安的歌曲,心中就会有一种感觉,那是一种无法用简单的词语形容的感觉,让我感动,让我落泪。我不是一个很“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但也说不上酷爱,一直以来,我和音乐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太近,怕难以自拔。太远了,又好想领受音乐的真谛,难以想象,我和音乐那“不同一般”的关系。直到遇到了许志安那浑厚而充满感情的歌声……是的,从他的歌声中领受到的不只是一种享受,一种品味,那更是一种感受,让人陶醉,不知所措,想和他一起唱,不知不觉中感受他的歌。如此富有情感色彩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因为音乐具有引发听众情感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特质,用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感受的情感去引发其在阅读文本的情感,这是音乐对朗读的根本帮助。  相似文献   

4.
音乐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情感是有密切关系的,但它是代表作曲家的情感,还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情感,是只表现感情,还是能唤起听众的情感呢?是再现了情感还是净化了情感?对于此类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也是仁乾见仁智者见智,未能有一个比较清楚一致的结论。不同的艺术观有着不同的解答,反映出他们对音乐本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堂情感教学立足于情感这一载体,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色彩,去引领学生、陶冶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的情感经历中,感受音乐、了解音乐,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都能够去感受音乐的美好,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交流和沟通来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情感激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表现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因为音乐课未被纳入升学范畴,所以经常不被重视,被教师们认为是副课,音乐课也经常被挤占,移动。国家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极力的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通过对音乐课程的了解、认识、掌握,学生的情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这也是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音乐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来感染听众,从而使得听众的不同情感得到表达,得到释放。在中学音乐课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培养他们自觉地去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自身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兴趣,以此来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7.
歌德说过:“韵律有一种魔力,它甚至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怀有最崇高的感情”。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们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情感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能是“观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  相似文献   

8.
感情是音乐艺术的灵魂,尤其是歌唱艺术,更需要用情感来表达其内在思想和意义,这也是让歌唱者和欣赏者产生共鸣的最佳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心”去教,投入真情实感去演示歌曲,才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它靠声音的组合来刺激人的大脑神经,来感染人的心灵,来激发人的想象,来深化人的思想。无疑,音乐的优美是否,情感的饱满与否直接决定这种演示———歌唱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做到情感深入呢?或是如何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呢?1.理解曲调风格。音乐…  相似文献   

9.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书中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确实如此,有情感的音色就像一股令人沉醉的芳香,丝丝入扣,沁人心脾。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情感内容较单薄等原因,导致无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歌词意境、旋律、风格等特点,因此,尽管合唱队员音准、节奏无懈可击,却很难唱出作品的韵味,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那么,在合唱教学中怎样去引导学生有表现力地歌唱呢?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所以形象,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的主要标志。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否则,它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非艺术的声音。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音乐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呢?通常的看法是:音乐塑造的是“音乐形象”。这种“音乐形象”,不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而是生活形象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此,“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的形象不同,它不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主要是表现人们情感的时间性表演艺术,它大多要从感受中得来,从“悟”中得来,单纯用言语的形容和陈述是难以说得透彻的。音乐既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欣赏者也必然会用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所听到的音乐音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应试教育需全面转为素质教育,以“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师生共同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美这一教育思想。一、感受音乐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离开了师生共同情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审美理念与价值就不存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先有音乐之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触摸音乐、用情去体验音乐,最后…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形成艺术形象 ,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它必须通过声响运动———音乐欣赏才能使人们有所感受。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知识不同 ,欣赏能力不同 ,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一般来说 ,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官欣赏 ,是一种音响感知活动 ;第二阶段为情感欣赏 ,这是一种感情体验活动 ,它随着音乐情绪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 ;第三阶段为理智欣赏 ,它是一种理解认识的心理活动 ,它能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作品 ,使人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个…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  相似文献   

15.
一首歌曲的前奏,它可以给演唱者和听众以情感的启示,确定演唱时的速度、音高及基本情绪。而音乐教学的导课,犹如歌曲的前奏,它能使学生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为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了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体验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7.
王莹 《成才之路》2009,(11):70-70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它从一个较高的音乐审美角度来表现声音。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发声过程,而是通过情感情绪的变化来表现声音的,所以大家听到的众多的声乐作品让人感觉美不胜收。正因为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级生物,情感左右声音的变化,声音又是情感的体现,才让人有美的感受,才让人们从情感的角度去对声乐演唱进行审美。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下午我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介绍西方流行歌曲,其中有一首歌名为“face the music”,他随口就把它译为“面对音乐”。我当时想其他听众一定会纳闷,真不知怎样才能“面对音乐”。其实,“face the music”作为一个英语成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这一成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个成语最初是一个戏  相似文献   

19.
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受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音乐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金龙 《文教资料》2009,(36):71-73
音乐是人对象化的产物,它直接对应于我们的内心.这种对应在作用于我们的情感的同时,也对应于我们生理的自然欲求,在广泛的听众中产生共同的美感,这种关感即“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文章通过对20世纪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结合特别的音乐分析模式,来说明听众内心的这种快意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