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的生平有时只能用时间或其他概念来编织. 施嘉干,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年代学习、创业,筑路建桥,设计工程.后来,他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成为一个七十高龄的"五七战士",直到1975年去世.他没有等到"四人帮"被打倒的一天,也没能看到改革开放,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百年沉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3.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2015年2月,李耐因在"新时期新华社调查研究培训研讨班"做了"谈调查研究"的讲话,细述了他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历和感悟。他谦称,已离开工作岗位20多年,讲的都是"老话"。但从这些"老话"中,我们能感受新闻工作的那些变与不变,以及怎样继承传统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5.
喻友信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但由于他1949年以后行迹不明,导致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对喻友信的生平事迹了解得很不充分。着眼于此,该文首先考察了喻友信的中英文姓名、字号、籍贯与出生年份等情况,然后回顾了他在文华图专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求学经历,接着介绍了他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十六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涯,最后介绍了他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该文口述者赵安兵,是一位86岁屡立战功的耄耋老军人,他所在的部队有96%的人血洒疆场,他在枪林弹雨里捡回了一条命,曾获得过5次军功章。现在他已风烛残年,在其有生之年,他愿将这段经历介绍给世人。我今年86岁,河北平山人,1948年3月入伍,在华北野战军20兵团68军203师607团通讯连当卫生员。在华北转战3年,入朝4年,经历过战役8次,战斗20多次,先后获得过五次军功章。7年军旅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朝鲜三八线附近的两次金城战斗。第一次对手是美国的敢死队,第二次对手是李承晚的王牌军"白虎团"。朝鲜战争初期,敌我装备悬殊  相似文献   

7.
瞿磊 《传媒》2005,(6):46-48
中国电视行业从诞生至今的短短几十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节目时代"、20世纪90年代的"栏目时代"进入到了21世纪的"频道时代".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又为中国的专业电视频道新增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8.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曾于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在中国生活了近3年,这3年是他人生的创业阶段,他在中国发迹并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今后步入政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离开中国十余年后撰写的回忆录中,他以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当年在中国的经历,同时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赞美和崇敬。但胡佛在中国的这段生活经历,却一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疮疤”。  相似文献   

9.
刘珊珊 《历史档案》2012,(3):107-1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家思想的最早探索者,他对"国家"一词的界定经历了戊戌时期、赴日初期及1903年后三次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梁启超的思想层面的原因,亦有当时的国际形势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惠 《云南档案》2015,(8):34-35
朱德经历了中国革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可谓功勋卓著。1946年在他60寿辰时,中共中央在祝词中赞誉他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周恩来把他的革命历史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毛泽东则称他是“人民的光荣”。这样一位足可印证中国革命里程的伟大人物,他所留下的遗物也就成为了研究他不同时期思想、经历以及中国革命的珍贵资料。有幸的是,在会泽县档案馆,  相似文献   

11.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21):71-74
埃德加·斯诺是20世纪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留了13年,用勇敢、诚实而又敏锐的笔触记录下了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报道。其报道,给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人民、中国革命的窗口。本文从"埃德加·斯诺与鲁迅、埃德加·斯诺与进步学生、埃德加·斯诺与抗战、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不灭的中国情结"等方面进行阐释,以展示斯诺与中国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3.
《莫须有先生传》废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漫游与"得道"拉·曼却村的骑士堂吉诃德上路后发现,世界就像他的坐骑"驾驿难得"一样,毛病百出。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出现了一位类似堂吉诃德的漫游者,此人名叫莫须有先生。在废名的《莫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真相与证据、人情与世故……在搀扶他人这一举动中凝聚体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性考验与诚信砝码。"搀扶老人风险基金"成立一年来,也经历了诸多尴尬的案例,它所援助的案子,大多数仍处于"尚未成功"的状态,然而创始人谈方还是保持乐观,他说,把"好人没好报"的现实风气扭转过来,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诺罗敦·西哈努克的命运仿佛是"冷战"时中美苏三国外交关系的一个提要。这或许成就了他"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10月15日早上6时,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发布政府公告:西哈努克因自然原因于凌晨1时20分(北京时间2时20分)在中国北京医院逝世。"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柬埔寨王国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陛下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稍后,中国官方通讯社发布了这一消息。随后,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的一生之行状呈现在电视及网络媒体——既有官方正式的发布,更有民间众多推手。西哈努克亲王主政柬埔寨时,始终是中国最可靠的朋友;他在中国有多年的流亡生涯,与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关系密切。官方隆重地纪念他,理所应当。而对于民间来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在经历了多次严格的考查之后,岭南美术出版社被新闻出版署授予"良好出版社"称号.这个全省只有两家出版社才享有的称号,表明岭南社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真真正正上了一个台阶.这一年,大型画册《丰碑--20世纪中国三伟人》,在全国选送的一千多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这一年,岭南社实现了经济上连续五年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兴起"国学热"以来,很多民国学人的旧籍得以重新出版,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这部曾开风气的文学史著作也不例外.此书最早由无锡国专学生会于1932年12月集资排印,1933年9月由上海世界书局正式出版,1934年、1935年连续再版,1936年9月又出版增订本.之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于1985年由岳麓书社根据1936年增订版,改直行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出版.但印数并不多,只有区区5000册.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钱基博的了解也许要从"钱钟书的父亲"这一称呼开始,从杨绛的散文中进入.但是自从1996年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系列以《钱基博卷》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人们对钱基博以及他的文学史著述的兴趣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8.
欧内斯特·海明威(Enest Hemingway 1899-1961)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由,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记者经历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以来与科学建构密切相联的是关于破除"迷信"的表述及实践。自晚清以来"迷信"一词在中国经历了概念的译介、思想的论争之后,1920年代开始有知识分子对迷信问题进行学科化的探讨和专业研究。他们试图以一种"知识"的方式介入中国现代反迷信的文化政治,其中尤以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为代表。江绍原通过改写和挪用20世纪前后英美比较宗教学学科话语,确立了对迷信的认知和定义,并且以其学科知识重新结构和发明了中国所谓的迷信"传统"。他的迷信研究不仅关乎到科学思想史、学科史和知识史的建构与勾连,而且其中所涉及到的中西跨文化的话语实践,对于重新反思中国现代的科学启蒙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报林求索》2012,(3):86-87
<正>郭凡生在下海前是一名背着线拐子的电话兵,特殊的经历锻造了他的韧劲。郭凡生实现了许多人成就财富的梦想,但他自己却不再有梦。慧聪网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这位中国电子商务的教父级人物,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在创业十几年后,当初"劳动股份制"的设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1974年初,18岁的郭凡生作为"体优生"被招进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